典型案例

安徽灵璧:聚焦驿站大建设,打造扶贫新阵地

2018.05.08

灵璧县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将就业扶贫驿站作为就业脱贫工作新阵地,做到政策向驿站倾斜、资源向驿站集中、人力向驿站转移、保障向驿站聚集,着力打造扶贫工作新品牌。2017年全年筹资800万元,建成就业扶贫驿站20家,投入运营12家,吸纳就业500余人,其中贫困劳动者220人。2018年4月18日,全市就业扶贫驿站现场观摩会在灵璧召开。

一是把好“方向盘”,系统搭建政策框架。制定出台《灵璧县就业扶贫驿站建设管理方案》、《灵璧县就业扶贫驿站验收补助管理办法》、《灵璧县就业扶贫驿站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三个文件,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贫驿站建设管理政策体系,为扶贫驿站的规范布局、规范建设、规范验收、规范管理明确方向。

二是提高“标尺线”,着力打造优质模板。集思广益。先后2次赴外地学习驿站建设先进经验,去粗取精、有效嫁接,初步构想出驿站建设改造型、提升型、新建型、联建型,为模板打造指明方向。优选场地。全面摸底调研,按照交通便利、功能齐全、资源集中的原则,优选驿站建设场地,全面跟踪指导,建成灵城山桥、娄庄赵家、虞姬陈捻等驿站建设示范点。高质打造。成立指导组,全程指导驿站建设;据实核面积、核岗位、核贫困劳动者,确保“示范”驿站硬件、软件双达标。

三是对照“标准图”,切实强化以点带面。召开全县就业扶贫驿站现场观摩会,组织20个乡镇(开发区)人社所工作人员前往示范点现场观摩,详解建设要求,为其他乡镇驿站建设提供现实素材。目前,已有渔沟镇马集村、娄庄镇蒋邓村、韦集镇丁李村等12家扶贫驿站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四是唱活“地方戏”,有效融入特有元素。在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引导乡镇结合一村一品,打好 “自选动作”。找特色产业。引导乡镇特色产业在车间设立标准化生产线,为贫困劳动者开辟“绿色通道”,实现企业扩产、劳动者就业、车间提质有机统一。做特色产品。充分发挥电商服务中心作用,以游集镇的月饼、向阳乡的黑米、渔沟镇的奇石为重点,开通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打造最接地气的产业链,提供宣传、销售一体化服务,为贫困劳动者增收开辟“虚拟通道”。融特色模式。立足建设经营模式多样化、特色化,宜独办则独办,宜联营则联营,宜加工则加工,宜商贸则商贸,不拘一格、不拘形式,围着就业转、盯着效益干,探索驿站建设、运营收益模式。

五是借力“大工厂”,驿站功能转化升级。充分利用扶贫工厂政策,强化有效衔接,将就业扶贫驿站打造成扶贫工厂的“升级版”。将工厂转化成车间。通过积极协调,将扶贫工厂“有地点无资源”的矛盾与人社部门“有资源无地点”的现状有效贯通、合力破解,扶贫工厂提供生产地点,人社部门引导企业入驻,乡镇(人社所)负责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实现贫困劳动者、村集体、企业、乡镇、人社“五赢”的良好局面。将车间升级成驿站。根据车间地理位置与周围环境,择优打造扶贫驿站。充实公共就业服务中心、电商服务中心、技能培训教室三大板块,将单一功能的车间打造成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就业扶贫驿站。将驿站打造成据点。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中心职能,安排专人在岗负责,提供就业指导、岗位推介、培训引导、社保咨询等服务,将人社职能转移基层,打造人社服务新据点。(灵璧县人社局 刘兵)

 

( 责编:lhj )
  • 公共就业服务
灵璧县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将就业扶贫驿站作为就业脱贫工作新阵地,做到政策向驿站倾斜、资源向驿站集中、人力向驿站转移、保障向驿站聚集,着力打造扶贫工作新品牌。2017年全年筹资800万元,建成就业扶贫驿站20家,投入运营12家,吸纳就业500余人,其中贫困劳动者220人。2018年4月18日,全市就业扶贫驿站现场观摩会在灵璧召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