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康县精准扶贫就业创业工作始终坚持扶贫与扶智同步、输血与造血衔接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整合部门资源,搭建服务平台,树立品牌标杆,精准扶贫就业创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三项机制,强保障 建立领导机制,成立精准扶贫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专题研究、督办精准扶贫就业创业工作。建立考核机制,将精准扶贫就业创业工作纳入年度实绩考核内容,落实责任清单和台帐管理制度,实行路线图管理,做到对象、任务、节点、措施“四明确”。建立宣传机制,采取新闻媒体开辟专栏、编写政策宣传手册、编发工作简报等形式,宣传政策,树立典型,引导和带动广大群众自主创业、自主就业。
三个整合,优服务 统筹整合就业创业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新退耕还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资金13项1.3亿元,集中用于精准扶贫对象就业创业工作。整合扶贫、人社、农业等八个部门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凤雏计划”、“雨露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教育培训工程,增强造血功能,提升发展能力。创新“1+5”创业服务模式,为精准扶贫创业者推荐一个创业项目,落实一处经营场地,提供一笔小额贷款,指定一名创业导师,开展一系列配套服务。
三个平台,促就业 联合扶贫、工会、妇联等部门大力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精准扶贫劳动力转移就业招聘会,搭建人企对接平台,为广大城乡劳动者提供政策宣传、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用工信息等多项服务。利用科技、商务、经信等部门政策资源和社会私企力量,先后创建创业孵化基地2个,共有33家小微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入驻。以襄阳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为支撑,在11个乡镇人社中心、28个行政村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云服务平台,实现招聘求职线上与线下同步进行。
三个示范,树品牌 以马桥镇林川村为试点,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因人制宜确定脱贫计划,2016年底,林川村通过省市第三方评估,实现整村脱贫出列。精心设计策划“短平快”的海员培训就业项目,实施精准培训、精准就业、高薪就业,采取压茬推进,招募一批,培训一批,就业一批,脱贫一批的新机制和新模式,2017年,共输送培养海员37人。鼓励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农民企业家及其他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提供低成本、全要素、“一站式”服务。如返乡人士马维平创办了寺坪南河渔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湖北省保康县人社局 但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