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踏板、剪线、换针……28岁的李晓琳轻松地踏着流水线的节奏缝制一件件衣服。2017年,她在家门口新建的服装企业找到了这份稳定的工作,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一栋7000多平方米的厂房里,多条制衣流水线有序运转,几十名女工像李晓琳一样忙碌地工作。
“我主要做翻袋盖,每天能做100多件。工资是保底加计件,所以我每天尽量多做一些。”李晓琳说,一开始做不好,边学边干快半年,越来越熟练了。
李晓琳的老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大山深处,那儿极度干旱、交通不便。2009年,当地政府实施异地搬迁,李晓琳一家搬迁到同心县下马关镇南安村。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移民搬迁的最终目的。如何解决移民村地少人多、产业接续等问题,成为搬迁后移民所盼和政府所急。
为了贴补家用,搬迁后,李晓琳在工地上打过零工,在餐厅干过服务员,在学校里代过课。远离家门,她的两个孩子只能交给家中老人看管。
“现在这份工作让我感到心安。”李晓琳说,厂子离我家很近,走路十几分钟,可以接送孩子上下学,中午还能给他们做饭吃。
同心县委书记马洪海说,近两年来,同心县为贫困百姓量身打造家门口的扶贫车间,通过为企业提供前期服务和政策优惠,吸引企业进驻,由企业“因需施教、以岗代训”,既让农民稳定增收,又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
李晓琳就职的宁夏亿金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就是当地政府引进的一家企业,把车间建在了下马关镇。
企业把扶贫车间设在村头,贫困人员在家门口成了产业工人。“我们要招2000多人,现在已经招了不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熟练工每人每月至少能挣3000元。”宁夏亿金民族服饰有限公司车间负责人吴东说。
一些企业辐射到村,还有一些企业集中在县城产业园区,但车间依然在村民的家门口。原来,为了让企业稳定用工、员工安心打工,同心县在同德慈善产业园建设了1400套保障性住房。
“这是一个低成本园区,政府打包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一方面可孵化企业扩大规模,另一方面以企业带动贫困户就地打工助力脱贫。”园区副主任马俊杰说,企业进驻前3年免费使用厂房,每招收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补贴1500元。
“而对于入驻的这些建档立卡贫困户来说,只要在企业连续干5年以上就可以办理房屋产权,相当于在县城安家。”马俊杰说。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李晓琳收拾好“工位”准备回家。“我很珍惜现在的工作。”李晓琳自信地说,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就会越来越好。(邹欣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