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市创业就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实施以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优先战略,坚持特色引领、亮点驱动、重点突破,有效推动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现了创业就业工作与全市经济社会以及人社事业发展进步的同频共振,社会影响日益广泛深刻。全市大力开展实施“九个三”得力举措,推动全市创业就业工作创新发展、亮点纷呈。
一、高位部署、强力推进,三大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一是就业目标任务超额完成。2017年度,市政府要求自我加压,下达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0000人目标,高于省考指标4000人。市人社局强化县区协调,实行挂牌督办,每月通报进度,强力推进落实。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0321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372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320人,分别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的127%、105%、11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0%,低于省下达3.9%的控制性指标。二是就业扶贫目标任务超额完成。将就业扶贫统揽全市就业创业工作,通过月通报、季度点评等方式,推动全市就业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全年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4.78万人(其中有组织转移就业1.11人),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4.82人,扶持3269名贫困劳动力成功创业,分别完成省市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448.94%、397.93%、383.85%和769.18%。三是市政府公开承诺事项全面完成。全年累计组织开展免费职业培训7.08万人(其中产业培训4.1万人),完成创业培训6322人,累计实现大学生创业1261人,培育挖掘能工巧匠1.1万名;全年高校毕业生新增就业4763人,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22笔4.56亿元,完成市目标任务4亿元的114%,在贫困村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09笔1.1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0%。
二、完善政策、激发活力,三个纲领性政策文件正式出台。一是新的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正式出台。结合中省新一轮就业补助资金政策有关规定,进一步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联合市财政局出台了《安康市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多项补贴的人员范围、补贴标准进行了调整,并结合实际,放宽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范围,对就业资金支出范围重新进行了明确,为全市创业就业工作提供了根本政策保障。二是就业扶贫政策创新突破。为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有效扩大就业扶贫效应,围绕就业扶贫工作新要求,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切实加强就业扶贫工作的通知》,从保障就业扶贫资金需求、增强就业培训实效、深化劳务协作、扶持贫困劳动力创业、培育就业扶贫基地、开发特设公益性岗位等方面出台了系列就业扶贫硬措施,为做好就业扶贫工作注入了活力。三是培育扶持社区工厂发展意见正式出台。结合平利县发展社区工厂解决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和解决“三留守”问题工作经验,代市政府草拟了《关于培育和发展社区工厂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力度和扶持力度,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和移民搬迁群众稳定就业。社区工厂扶持发展在全市全面铺开、遍地开花。
三、打造特色、亮点驱动,三大创业就业做法载体中省获奖。一是就业培训模式全国推广。为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质量,积极推行立志、扶智、强技主线,以修脚师为主要工种的技能扶贫“紫阳经验”在全市全面铺开,继续推行修脚师培训按照创业培训补贴标准大力扶持推广,制定出台《安康市职业培训助推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关于全面推广复制技能扶贫“紫阳经验”的通知》等一系列支持措施,在资金、师资、场地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仅2017年,完成修脚师培训1.27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6683人,培训后大部分实现就业。省人社厅编印的《陕西就业扶贫典型案例选编》连续两期将安康市技能扶贫工作作为经典案例在全省推广。2017年11月15日,原省委毛万春副书记实地参观白河县贫困劳动力创业培训现场,盛赞安康市“能够把贫困劳动力创业培训班办的这么好,这么精彩,非常了不起”。2017年9月13日,安康市人社部门多年大力扶持的紫阳县修脚师龙头企业陕西远元集团董事长郑远元被国务院扶贫办授予“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二是就业载体建设斩获全国“双冠”。巩固提升平利“社区工厂”就业扶贫载体建设成果,继续在落实好各类就业创业补贴政策方面下功夫,为社区工厂发展“输血充电”,为推动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年,代市政府起草了《关于培育和发展社区工厂的实施意见》,出台了《市人社局关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工厂”就业扶贫项目的通知》等扶持政策。按照市政府要求,牵头组织苏陕劳务对接,迅速推进毛绒玩具企业在安康落地生根,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认定“社区工厂”112家,吸纳就业4354人,其中在册贫困劳动力1245名。安康市“社区工厂”就业扶贫模式先后被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发改委列为经典扶贫案例,得到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的赞誉和批示。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首届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荣获“首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优秀项目奖”、“首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最具人气奖”两个大奖,并相继在《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宣传和推广。三是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完美收官。近年来,人社部门一直承担着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牵头职责。2017年作为创建工作的验收年,市人社局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工作领导、强化协调配合,牵头整理全市各级各部门创建资料,以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工作考核”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六大体系、65 项指标为重点,积极探索创业型城市建设的新载体、新举措,有力促进全市创业扶持政策逐步健全、资金扶持更加有力、行政审批更加便利、公共服务进一步优化,为各类创业主体落地开花提供了保障和动力。通过进一步的协调部署和强力推进,2017年12月,顺利通过省人社厅评估验收,安康市荣膺省级创业型城市荣誉称号。
四、典型引领、重点扶持,成功创建三个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17年度,市人社局重点加强政策运用指导,用足创业孵化补贴资金,全年支出创业孵化补贴1144万元,引领推动县区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建设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规模化。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县区结合脱贫攻坚,每个县至少建成1个以贫困劳动力为扶持重点的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经过县区申报、会议研究、结果公示等程序,全年认定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4家,并优中选优、重点推荐,经过省人社厅专家评审组评估,授予安康市“石泉县后柳水乡根艺奇石创业孵化基地、白河县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园、平利县长安镇茶城创业孵化基地”等3家园区为“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创业长廊、根艺奇石创业孵化基地等各类创业孵化基地35家。其中已经被省人社厅认定为省级孵化示范基地5家,培育建成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3家,累计吸引1621个创业实体先后入驻,直接带动就业2.23万人。
五、夯实举措、务求实效,力促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工作实现“三个突破”。一是实现了贫困劳动力申请创业担保贷款不受商业贷款限制的突破。为增强创业担保贷款助力就业脱贫、金融脱贫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激发并支持贫困户创业活力,制定印发了《安康市创业担保贷款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实施办法》,对于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创业的,个人可享受最高不超过10万元、合伙不超过50万元担保贷款,期限为3年,不受商业贷款条件限制,对广大有创业意愿的贫困人员亮绿灯、清障碍、搭台子。二是实现了贫困劳动力创业呆坏账核销的突破。指导县区从扶贫专项资金中按照该县(区)贫困人口创业的基本需求设立创业基金,主要用于核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创业呆坏账、支付担保费用、弥补表彰奖补资金不足等项目,贫困人员创业呆坏账处理核销机制逐步形成。三是实现了安康市首个信用乡村的突破。2017年,市人社局围绕简化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审批程序、创新创业担保贷款反担保方式,加强信用乡村建设工作督促和业务指导,将石泉县后柳镇中坝村建成了安康首个“信用乡村”。对于经过认定的信用乡村推荐的创业人员实行免除反担保,为更多有创业意愿的群众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也为全市创建更多“信用乡村”提供了蓝本和示范。
六、积极培育、推广交流,三个经验发言树立良好引领。一是全省就业扶贫现场会安康市两个经验发言彰显安康创业就业工作新亮点。2017年全省脱贫攻坚整改工作启动后,全省首次召开的就业扶贫现场会上,全省五个地市经验发言中,安康市平利、紫阳就占据了两个发言,分别围绕社区工厂就业扶贫新载体、修脚师技能扶贫新模式在大会上做交流发言,省人社厅要求在全省推广复制,并围绕社区工厂就业扶贫载体建设出台专门支持政策,树立了良好引领。二是汉江流域“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安康市发言引起强烈反响。2017年9月,由湖北省人社厅发起,汉江流域“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在襄阳召开,安康市在大会上做了题为“紧扣技能扶贫 助推产业发展”的交流发言,主要从紧扣市情实际、紧扣人才战略、紧扣产业发展等方面,介绍了破解发展瓶颈、强化人才培训、打造技能品牌的经验做法,受到汉江流域兄弟地市广泛好评。三是全省返乡创业和就业扶贫观摩交流会上安康市经验做法受到省厅领导肯定。2017年9月21日,全省返乡创业和就业扶贫观摩交流会在商洛市商南县召开,安康市分别从“完善创业政策、健全工作体系、优化创业环境、培育创业园区、发展社区工厂” 等八个方面作了经验交流发言。省人社厅领导就安康市在返乡创业工作中的好做法、新经验,尤其是培育发展“社区工厂”的做法,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做了专门点评、给予高度肯定。
七、创新载体、营造氛围,三大创业活动影响广泛。一是“2017-圆梦安康创客大赛”影响广泛。2017年度,安康市首次面向全国举办了高水平的“2017--圆梦安康”创客大赛,来自安康、华东、华中、华南四大赛区242个创业企业和团队通过初赛、复赛,最终24个项目在大赛中获奖。通过大赛的举办,有力宣传了安康创业创新环境,营造了浓厚创业创新氛围,培树了一大批创业创新品牌,为更多创业创新要素向安康聚集创造了良好环境。大赛从推介到决赛,新华网、凤凰网、新浪网、网易等主流媒体全程跟踪报道,吸引了一大批创业“金凤凰”落户安康。二是举办系列返乡创业座谈交流活动受到安康籍创业人士的广泛好评。先后在北京、江苏、上海等地召集安康籍大学生、安康籍企业家召开返乡创业座谈会,积极宣传推介安康创业发展环境及各项创业扶持措施,大力吸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兴业。通过活动的举办,让更多创业企业家增强了回乡投资的信心和愿望,受到广大在外创业人士的广泛好评。三是是组织举办了第三届全市烹饪大赛。组织全市九县一区的30家知名餐饮企业100余名选手参赛,邀请渭南市烹饪协会40余位名厨大师,现场进行烹饪技艺展示,评选一批金牌厨师和金牌菜品。评选出“安康十大餐饮名店“、“安康十大名厨”、“安康十大金牌菜”,进一步提升了安康地方美食文化品味,打造了地方美食文化品牌,为更多美食创客提供了交流竞技和提升提高的平台。
八、积极争取、交流示范,积极承办参与省市三个重点会议。一是积极承办全省就业扶贫现场会。通过积极汇报,争取省人社厅支持,4月26日,市人社局牵头配合省厅积极承办全省就业扶贫现场会。全省各市人社局现场参观平利社区工厂就业扶贫工作情况,省人社厅冯力军厅长出席会议并讲话,要求积极推广安康市“社区工厂”就业扶贫新经验。会上,平利县、紫阳县做了经验交流发言,在全省人社系统受到高度肯定。二是全省扶志扶智•技能培训 促进产业发展实现精准脱贫研讨会成功举办。12月9日,“扶志扶智•技能培训 促进产业发展 实现精准脱贫”研讨会在安康市紫阳县召开。会议围绕开展技能培训、促进产业发展、实现精准脱贫进行专题研讨,市人社局多年来打造培育的修脚师技能脱贫经验上升为省政府层面研讨课题,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三是牵头组织召开全市就业扶贫技能培训现场会。12月底,经过多方争取、积极汇报,市政府在白河县成功召开全市就业扶贫技能培训现场会,大力推广白河在技能培训中创造出“产业+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新经验,总结全年就业扶贫工作成效,安排部署2018年就业技能脱贫各项工作,从市政府层面给予了全市就业创业工作高度重视和充分认可。
九、夯实基础、改进作风,全市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实现“三个提升”。一是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有了新提升。继续完善市人力资源市场软硬件建设,以健全市场服务功能、提升市场服务水平为目标,完善公共服务自助终端信息资源,不断提升12333服务群众、服务人社业务的能力,印发了《深入推进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充实健全自助查询机、全彩大屏、背景电视墙内容,进一步规范落地数字标牌,搭建大学毕业生自主招聘平台,有效提高设备利用率,进一步方便办事群众。全年以档案管理服务为基础延伸开展的档案人事关系接转、开具证明、借阅、政审查阅档案、医保缴费接续、特种病申报、办理退休、查阅、复印档案、专业技术资格评定等系列人才公共服务万余人次。二是基层创业就业公共服务注入新活力。结合就业特设公益性岗位开发,在贫困村特别设立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2-3个,要求其中1个专职岗位为村级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协管员,基层创业就业工作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基层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三是创业就业队伍建设彰显新气象。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和作风改进,深入开展“做公务员表率、打造‘四铁’干部队伍”和“为政不为”专项整治活动,着力规范各项工作流程,坚持治庸治懒、转变作风,优化干事创业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继续推进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规范化建设,切实擦亮窗口、提升服务、培树形象。(安康市人社局就业科 彭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