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深化就业与各领域融通融合——浙江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2018.01.23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就业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全省5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30余万人,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左右,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提高了5.3个百分点。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

目前就业工作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方面

适应转型升级是大背景。在新技术革命时代,以技术创新驱动的新增长方式对就业的影响加剧。“机器换人”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造成传统制造行业岗位的流失。人力资源市场岗位供需也会随之发生调整和优化,简单重复性劳动力需求空间会越来越小,复合型技术创新类从业者需求越来越旺盛。这必然会带来劳动力在不同部门间的转移和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挤压,观念转变和技能提升滞后于机器更新和流水线替换,需要谨防局部摩擦性失业的扩大。

化解结构性矛盾是主格调。浙江省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已经上升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一方面,近年来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一直高居不下,表明人力资源市场总体需求大于供给,特别是技能人才更为稀缺;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一些生产型企业减少了人工岗位的配额,因旧动能淘汰转移出的劳动力难以适应新岗位要求,面临转移就业的困难。另外,青年就业群体的就业压力也会长期存在,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面临专业结构及就业意愿和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释放人力资源红利是牛鼻子。人力资源已从无限的开放性资源慢慢转变为有条件的约束性资源。未来经济发展不会回到“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发展老路,就业增长也不能仅靠总量和增量的扩张来实现,而是更多地需要通过提高人力资源本身素质和劳动技能,加强存量开发的方式来实现。浙江是劳动力净流入大省,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于流出省外人口现象长期存在。在全国各地人才新政纷纷出台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按需施策、精准发力,大力开发与浙江省发展战略契合的人力资源。

促进创业创新是发动机。创业创新不仅是发展的源动力,也会给就业带来“倍增效应”。在国家鼓励“双创”的大环境下,浙江省创业担保贷款、大学生创业、农民工等返乡创业、农村电商创业等数据显著提高,创业类型也由生存型为主转向发展型为主。随着创业条件和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创业活动范围、内容和方式也会更加多样化,创业带动就业效应会比以往更加凸显。同时,创新创业的复杂多样化也会给就业形态带来变革,会催生出一批新的模式和业态,在巩固加强原有和谐劳动关系的同时,需要保障新业态下的非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创业就业者的权益。

完善公共服务是支撑器。随着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劳动者在地区、产业、企业之间的流动会愈发频繁,对服务的需求愈发多样。这就需要公共就业服务打破部门和区域间的信息壁垒,以“互联网+”和大数据推动信息化平台建设,满足不同劳动者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要着力解决地区间公共服务在机构、经费、人员等方面发展不均衡、服务缺乏有效性等问题,让公共服务真正做到公平、普惠与共享。

进一步深化就业与各领域融通融合

深化就业与转型升级融通融合。要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动能转换和区间调控的先决条件。加强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衔接,推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同,既要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高质量工作岗位。提高区域发展对就业的拉动力。针对不同区域定位功能的发展,围绕重大项目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需求,主动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对可能造成现有就业岗位流失、所涉及领域就业吸纳能力下降等情况的,要做好失业动态监测、预测预警和预防调控工作。

深化就业与创业创新融通融合。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分享经济等创新经济的发展,需要构建适应新业态发展规律、满足新业态集聚需要的就业政策和就业环境。要持续优化创业生态,支持创业平台建设,为各类特色小镇、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等平台提供各类服务。要支持新就业形态的发展,重点是农村电商、养老家政、物流快递等吸纳劳动力较强的新型服务业,扩大新兴业态就业规模,同时探索符合新就业形态发展的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劳动者享受同等就业权利。

深化就业与人才工作融通融合。加快建成一批一流技师学院,按照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设置专业。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增加技能型人才输出。打通各类人才的发展通道,健全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比照认定制度,增加高层次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和较低层次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

深化就业与精准帮扶融通融合。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鼓励他们多渠道就业,特别是到中小企业、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针对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要妥善处理劳动关系,落实单位新增岗位吸纳、支持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扶持政策。针对退役官兵,要做好军转干部工作安置和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同时积极开展岗位推荐、职业培训、创业孵化等服务。针对残疾人,要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定向招录安置,加大福利企业的税收优惠和资金补助,助推残疾人电商创业就业。针对低保人员和长期失业人员,要建立实施动态信息跟踪制度,拓展公益性岗位类型和数量,持续开展各类援助活动,确保他们能得到及时有效安置。

深化就业与“放管服”融通融合。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健全服务制度和规范,细化服务标准和流程,完全解决“最后一公里”就业公共服务问题。要构建统一高效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改进人力资源配置模式,形成依托市场的运行机制。要充分贯彻“互联网+人社”要求,推动就业服务向移动端、自助终端等延伸。搭建集中统一的公共就业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数据的相互联通,准确掌握劳动力的规模结构,为就业服务提供可靠数据支撑。(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 沈嘉贤)

( 责编:lhj )
  • 就业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就业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全省5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30余万人,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左右,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提高了5.3个百分点。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