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王书信:20年如一日为村民造福

2018.01.11

王书信:20年如一日为村民造福

仇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书信(右),正在征求群众对2018年第19届老人节的意见和建议。

初见58岁的北京市通州区仇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书信,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他身上保留着的质朴本色。王书信说话直来直去,一激动音调就高八度。平时在路上遇见谁,老远就打招呼,“吃了吗,上哪儿去?”

王书信朴素得掉渣,但一直是仇庄村村民的骄傲。2005年,他被北京市政府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2012年,他被人社部授予“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称号;2016年,他被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组织部授予“优秀党支部书记”称号。

临危受命 从厂长到村支书

上世纪70年代末,王书信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开始琢磨怎么改变家乡面貌。有一年,他从外地学到了羊毛衫制作工艺,决定办一个毛衫厂。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坚持十多年,毛衫厂越来越红火。原来农民种田人均收入只有500多元,现在多了一条谋生之路,全村300多名劳动力在毛衫厂工作,每年人均增加1万多元的收入。

就在王书信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1998年的一天,于家务回族乡党委书记找到他。“仇庄村目前是全乡23个村中的‘问题老大’,党支部瘫痪、领导班子松散、上访户多,还是远近闻名的打群架村。你是共产党员,能带领群众创业奔小康,我想你也能挑起村支书这副担子。”书记满怀期待地对王书信说。

强烈的责任心让王书信接过了这个重担。上任第一天,面对全村的乡亲们,他说:“我承诺让乡亲们过更好的生活,让仇庄村有个风清气正的环境。如果我没做到,你们就换人。”这句承诺掷地有声,王书信扑下身子埋头苦干,直到今天。

抵押自家房 为村民改善居住环境

仇庄村村民对这位38岁的年轻村支书充满期待。大家的建议提了一箩筐,王书信慢慢理清思路。做过十几年毛衫厂厂长的他,深知要一件事一件事地落实。他和村党支部、村委会一起商量,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解决群众最关切的问题。

首先是完成村级饮水改造工程,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其次是道路排水沟改造和绿化工程,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接着是把旱厕改造成水冲式厕所……工程开始上马,第一个拦路虎是资金不足。王书信二话没说,把自家住的房子拿出来抵押,贷了8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村两委班子成员纷纷借钱、垫钱。今年已90岁高龄的孙奶奶回忆:“王书信这一带头,就是一道无声的命令。路修到谁家门口时,老百姓都拿出自家最好的茶叶为工人沏茶;看到因自家堆放的物品有碍施工,不等别人提醒,村民自觉挪开;每个阶段工程告一段落时,村民组成护路队,直到验收合格。

如今,仇庄村铺上了宽敞的柏油路,绿色隔离带将村民的居住区、文化娱乐区和田地进行了天然划分,村民的生活环境焕然一新。村民陈素玉说:“当路修到我家门口时,王书记看到我家的房子快塌了,于是动员5家企业捐款,凑了3.5万元。现在,我家也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对王书记,我从心里万分感激。”

设立老人节 营造敬老文明村风

当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一个个落地时,王书信开始思考,一个村支书除了满足大家的物质要求,还能发挥什么作用?

一天,他走在村级崭新的柏油路上,一把炒菜锅突然从一户村民家被扔了出来。原来,这家的婆媳吵架,儿媳妇气急败坏,把炒菜锅当成了出气筒。

这件事对王书信触动很大。经过调查发现,全村300户,婆媳不和、有矛盾的家庭不是个别现象。

王书信很快召集两委班子成员,请大家深入讨论。大家觉得,“上访村”“打群架村”等一些不好的名声之所以和仇庄村捆绑,关键在于多年来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在王书信的倡议下,从1999年开始,仇庄村将每年腊月二十定为仇庄村的老人节,开办村级道德大讲堂。每到这一天,王书信都会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拜访老人,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发现哪家哪户有好的故事,就请人写成报道,刊登在《仇庄简讯》上,配发的照片在仇庄博物馆内展览。

村民杨瑞云对记者说:“我通过村级道德大讲堂深受教育。我为自己过去的言行羞愧不已。作为家庭一员,作为儿媳妇,我应该孝老爱亲。现在,我和婆婆的关系变好了,邻里之间也相处和睦。”

家风、村风建设一起抓,收到了从未有过的“双丰收”。2016年9月,仇庄村被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授予“北京最美的乡村”称号,同时被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授予“敬老文明号”称号。(公晓红 文并摄)

( 责编:lj )
  • 公共就业服务
仇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书信(右),正在征求群众对2018年第19届老人节的意见和建议。 初见58岁的北京市通州区仇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书信,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他身上保留着的质朴本色。王书信说话直来直去,一激动音调就高八度。平时在路上遇见谁,老远就打招呼,“吃了吗,上哪儿去?” 王书信朴素得掉渣,但一直是仇庄村村民的骄傲。2005年,他被北京市政府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2012年,他被人社部授予“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称号;2016年,他被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组织部授予“优秀党支部书记”称号。 临危受命 从厂长到村支书 上世纪70年代末,王书信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开始琢磨怎么改变家乡面貌。有一年,他从外地学到了羊毛衫制作工艺,决定办一个毛衫厂。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坚持十多年,毛衫厂越来越红火。原来农民种田人均收入只有500多元,现在多了一条谋生之路,全村300多名劳动力在毛衫厂工作,每年人均增加1万多元的收入。 就在王书信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1998年的一天,于家务回族乡党委书记找到他。“仇庄村目前是全乡23个村中的‘问题老大’,党支部瘫痪、领导班子松散、上访户多,还是远近闻名的打群架村。你是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