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农民工大省。目前,浙江省农民工总量达2206万人,其中外省籍农民工930万人。
近年来,浙江省扎实推进以新市民为核心的城镇化进程,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打下坚实基础。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2004年,浙江省制定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启动城乡统筹就业试点。目前,全省农民工可以平等享受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和普惠性就业政策。
浙江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实施省内劳动力余缺调剂工程;出台支持大众创业促进就业意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农民工创业基本实现低门槛甚至零门槛。同时,浙江省还在全省5县(市)开展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去年试点县返乡创业人员1.23万人,带动就业8.49万人。
近几年,浙江省积极打造浙江特色的农村电商创业模式,建成县级以上农村电商创业基地164家,村级电商服务站1.31万个。仅2016年,全省就新建农村电商村级服务站3601个,扶持农村电商创业2.7万人,带动就业18.2万人。
浙江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从2014年起,相关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优势,深入实施“春潮行动”“千万职工技能素质工程”“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广泛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企业定岗培训等各类培训。
同时,社会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加快迈向人群全覆盖,通过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精准扩面,浙江省农民工参保覆盖面逐年扩大。
浙江省将农民工公寓建设纳入对各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责任考核,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全省累计开工建设农民工公寓和集体宿舍30余万套(间)。同时,浙江省将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当地基本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范围。
加强教育培训 助力农民工融入城市
浙江省积极创建农民工学校,探索政府、企业、农民工“三位一体”的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模式。
截至2016年底,浙江省累计创建农民工学校达3万多所,1734家施工企业建立了农民工学校总校。其中,2016年新建施工现场农民工学校2500所。通过创建和发展农民工学校,浙江省进一步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精神融合。
杭州市从2012年开始,启动资助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上大学活动。到2016年底,已有5291人通过该活动被有关大专院校录取就读大学。去年7月,首批受资助的261名农民工已顺利拿到专科毕业证。
宁波市总工会2016年出资2000万元设立“港城工匠发展基金”,用于一线技术工人学历技能提升。
温州市2013年出台《关于加强新居民学历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托温州城市大学等教育阵地开展教育培训,对新居民学历教育按规定予以补助,近3年有2791人通过培训提升学历,其中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2019人。
浙江省将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纳入全省教育发展规划。全省义务教育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生146.1万人;在浙江省参加高考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从2013年实施政策当年的984名增加到去年的9874名。
广泛开展活动 提升新市民城市素养
浙江省积极推进基层农民工文化场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省级农民工文化家园272家、农村文化礼堂6527家,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使农民工真正“零门槛”享受文化产品和服务。
嘉兴市广泛开展新市民素质建设系列活动。近5年来,嘉兴市在新居民中共举办各类主题报告会、宣讲会、演讲会、道德讲堂3681场次,受众30.4万余人次;创办市级法治文化示范点18个,举办普法宣传活动9000余次,90%的新居民接受了一次以上的法治教育。
绍兴市积极实施“小候鸟”关爱行动,开展“关爱流动花朵平安伴行你我”千场安全讲座下基层活动。全市每年组织安全讲座千余场次,听课新居民子女学生2.4万余人,发放安全知识宣传资料3.5万余份。
温州市近年来以职工流动讲堂和工匠精神系列宣传活动为主要载体,送出各类讲堂近500场,市总工会与文广新局联合开展了十年的新温州人演讲大赛活动。
浙江省在全国创新开展企业关爱职工、职工热爱企业的“双爱”活动,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双爱”活动实现全覆盖。
浙江省在村(社区)建立“和谐促进会”“共建理事会”等融合性社会组织。宁波市目前已建立融合性社会组织近3900个,农民工会员近10万名,覆盖全市各个村(社区)及重点企业。(记者 孙兴伟 通讯员 韩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