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山区、老区、库区、扶贫县,发展难、资源少,就业渠道窄,发展阻碍大,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难点地区,也是农村劳动力容易批量向外流失地区,如何定位本地情况,精准发力,开拓就业渠道,成为关键。作为地处鄂东北的大别山南麓的英山县,不等不靠,抢抓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脱贫试点县机遇,大胆引入“望、闻、问、切”的中医理念,以独特的“摸底子、想点子、变法子、闯路子”的就业工作模式,做到底数清、培训准、做法实,破除了山区、老区、库区“三区困境”,走出了探索产业发展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两业融合,互促发展”的发展之路。
茶叶种植与加工制作培训
英山县总人口40.68万,农村劳动力22.7万人。近年来,该县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为重点,实施就业培训惠民工程,巧用“望、闻、问、切”工作法,闯出了一条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和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之路。
一、“望”
县委、县政府把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列入为民办实事十件工作去落实,构建县、乡、村、组四级劳动力动态监控网络。立足本地就业培训职能,采取“包点+包人”的方式深入基层调查摸底,建立起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台账、动态管理数据库,做到对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家庭条件、就业意愿、思想动态“四清”。每年分月度、季度组建工作专班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情况进行“把脉”,建立培训科目风险评估机制,适时调整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和方向,为开展好就业培训打下基础。
二、“闻”
实施“送政策、送服务进万家”活动。利用电视、流动宣传车、志愿者服务队多途径宣传报道相关政策、个人创业致富典型事迹,在全县营造起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通过合理设置培训科目,精简培训内容,让培训接地气、聚人气,综合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技能特长和就业愿望,县域企业发展状况,科学制定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并鼓励农村劳动力通过参加免费培训实现一学多技,提高就业竞争力。坚持“拆小组大”的原则,将17家培训机构资源整合,新建了占地35亩投资过千万元的综合公共就业训练中心,极大缓解了培训基地不足的矛盾。几年来,全县共开展各类培训班149期,其中,参加创业培训2128人,实现创业过千人,带动就业4688人。
三、“问”
为找准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瓶颈,以调查走访、座谈交流、发放问卷和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理清工作思路,做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跟踪服务。围绕维护创业就业个人合法权益,与司法部门沟通,建立集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保障中心,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创业就业指导等系列的跟踪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围绕解决普遍缺乏创业资金的“症状”,用足用活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在贷款额度、时限上适当放宽,对确有创业意望农村劳动力,培训结业合格后,免费给予2年5万~3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解决创业启动资金难题。围绕简化自主创业手续,专门开辟了创业“绿色通道”,在注册、办证、税收等方面特事特办,实行一站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围绕完善创业帮扶制度,与参训学员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提供项目选取、政策咨询等系列优惠政策帮扶创业。据调查,全县有1054人受益于就业跟踪服务,已成为各行业的领头人,带领周边群众走上致富路,群众满意率达96.2%。
四、“切”
为了让群众在培训的引领下实现创业就业发展致富,英山县依托市场、打造劳务品牌、做大地方产业深化培训工作。
依托市场抓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缝纫、机械制造、电子与电工等6个专业,年吸纳培训人员4800余人。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岗前培训与劳务输出的良性机制,着力经营“订单培训”和“联合培训”,实现适应市场的订单式培训、定向转移。向上海等地养老福利机构输送专业护理员212人,创收近百万元。
依托产业抓培训。定期组织培训特色产业的“土专家”,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使广大农民在发展山区特色经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立足“水里淘”。从库区实际出发,发展水产品养殖,鼓励广大农民水中淘金,实现了引进“科技水”浇灌“富民花”的格局。结合温泉资源全年养鱼全年卖鱼优势,引进全雄罗非鱼品种,建立罗非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年产值达到5000多万元、社员150多户的规模化合作社,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健康养殖示范场”。
发动“进山寻”。通过培训建立了土特产种植和采集加工业,全县经济稳步提升,形成了大别山区集种植、加工为一体的大型药材基地。全县已建成5条药材生产带,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5.7万亩,药材产量3.2万吨,总产值7亿元;引导、培育中药材龙头加工企业联合种植基地发展中药材或保健品深加工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全县中药材种植业的良性发展。目前,从事药材种植、采收、储运的药材合作社员农户达12263户,人均收入达3万多元。
鼓励“闯市场”。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创办山区特色“农家乐”自主创业就业。将“农家乐”旅游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发展规划,建立“农家乐”经营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全县“农家乐”达606家,总投资规模2亿元,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综合收入近亿元,带动4000多人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