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山县立足全市唯一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定位,聚焦“区域小县如何实现人才大作为”的时代命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引活水、育本能、释效能的人才振兴三措施,扎实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推动乡村振兴。2024年度获评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自治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步县、自治区促进就业工作先进县。
构建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破解“源头活水”难题
着眼优化配置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人才,实施“四源并进”计划,变“人口外流地”为“人才汇聚地”。深耕本土“育苗库”。聚焦造就一批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骨干人才,会同教育、人社、退役军人事务局、农业农村等部门梳理建立“退役军人特长”“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致富带头人能力图谱”“三张清单”,通过入户走访、电话问询,深挖懂发展善治理、有干劲会干事、群众认可的村“两委”后备人才。目前共储备村级人才1405人。织密乡情“回流网”。落实结对联系在外优秀人才制度,创新“一站一商会一支部”招引机制,在区外流动党员主要聚居的广东省深圳市、东莞市、中山市分别成立在外人才服务站和流动党员党支部,开展“马山月·家乡行”活动,定制“返乡创业政策包”,吸引返乡创业能人23名。打造强村“CEO矩阵”。持续增强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人才意识,深化强村公司“揭榜挂帅”模式,由强村公司董事会“发榜”项目,返乡党员、经济能人或职业经理人“揭榜”运营,推行“市场化选聘+成效考核”,首批试点的乔利乡强村公司,通过CEO运营沃柑产业,产品进驻盒马生鲜等高端渠道,带动就业人数780人增收505万元。激活电商“新农人”。结合巩固拓展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实施“三个一”培育工程,建设1个县级电商直播基地,挖掘10名本土百万粉丝带货达人,开展100场“乡村振兴田间直播”,共孵化260多名乡村振兴“直播带货”人才,2024年全县网络零售额5670万元,较2022年增长106%。
打造乡村振兴人才“补能站”,破解“本领恐慌”难题
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理论武装+行动学习”,构建“三维赋能”培养体系,推动人才队伍能力与乡村振兴需求精准适配。做优“清华雨课堂”。与清华大学深化合作,建立清华大学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优化云端教育资源,开设“乡村规划与治理”“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运用”等8门定制课程,制定“云学习清单”和“学用转化台账”,通过“雨课堂”APP交互式培训6700多人次,为全县党员干部搭建乡村振兴优质线上学习教育平台。打造“零距离课堂”。全面构建基层培训网络,实施“农村党员进党校”培训,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设置168个视频直播会场,开设“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农村基层治理”等课程,邀请中央民族大学专家及自治区党委党校教授为农村党员授课,以“屏对屏”代替“面对面”,将课堂搬到“家门口”,轮训农村党员2600人次,实现“破解工学矛盾”和“能力提升”双赢。开设“马上就业课堂”。打造“马上就业”服务品牌,依托广西数智人社、广西就业、红海直聘等建成马山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举办“订单式”定向技能培训班54期,与35家企业签订用工协议,建立“培训即就业”衔接机制,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267人次,就业率达81%,为产业发展积累了一批实干型人才。
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强引擎”,破解“效能释放”难题
抓深抓实“第一资源”战略支撑,推动人才效能在乡村振兴主战场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组团式”帮扶借智成势。借势借力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医疗80名专家“传帮带”作用,推动“组团式”帮扶“外脑”向本地“内力”转化,打造“引育用”示范展示基地35个、培育本土科技人才143人,助推县人民医院通过广西二级卒中中心现场初步认证评审,县第三高级中学本科上线人数从2022年225人增至2025年487人,增长116%。“党建+‘贝侬’”多元聚能。坚持抓引领强治理,结合多民族聚居的县情,建立基层党组织主导、“贝侬”参与的特色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法,筛选310多名党员、173名群众代表纳入“贝侬”调解人才库参与纠纷调解工作,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质效,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4年解决矛盾纠纷2200多件,相关经验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马山县连续18年获“广西平安县”称号。产业振兴聚才聚力。聚焦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积极响应国家种业振兴行动,与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等院校深入合作,以人才链为牵引更好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建成了面向东盟的生物育种研究中心,实现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全县玉米、水稻制种总面积超4.5万亩,杂交玉米制种面积连续3年蝉联全区第一,有效联动地方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加速推进马山县向全国制种大县行列迈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黄可敬 韦荣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