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山东:着力构建高质量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2025.08.12

为持续塑强“乐业山东”服务品牌,推动建设高质量充分就业省份,近日,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省委编办、省发改委等14个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塑强“乐业山东”服务品牌构建高质量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以健全“5+5+1”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为核心,全面升级就业创业服务网络。

“5+5+1”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是指在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机构(站点),依托一体化“数智服务”模式,为高校毕业生、农村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退役军人、重点关爱人群五类群体,提供形式多样、优质高效的就业创业服务,让“家门口就业”“指尖上服务”成为山东就业市场的新标签。

健全从省级到村级五级“就业服务圈”

《实施意见》提出,健全从省级到村级的五级就业创业服务网络。从省级层面来看,黄河流域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济南)与青年就业创业基地(青岛)将同步崛起,济南、青岛、烟台的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速提质,形成服务区域战略的人才集聚高地。

市级服务载体正朝着“15分钟可达”目标迈进。依托政务服务大厅升级就业创业服务办事平台,将“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深度融合,未来,市民在社区菜场、便利店附近就能找到职业指导、岗位推荐的“就业服务站”。而县、乡、村三级将进一步通过新设场所、融入窗口、嵌入站点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发挥现有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便民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的职能作用,通过“乐业之家”“社区微业”“乐业服务直通车”等,把创业就业服务送到“家门口”、递到“手心上”。

为五类群体量身定制服务平台

针对不同群体的就业创业需求,《实施意见》提出为高校毕业生、农村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退役军人、重点关爱人群等五类群体“量身定制”服务平台。

面向高校毕业生群体,打造校内外“无缝衔接”的就业平台。到2028年底,山东将实现省内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平台全覆盖;并通过在各市设立青年就业创业赋能中心,校地联合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等,畅通校内外就业资源渠道。

在农村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社区、园区等设立“乐业驿站”,打造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为灵活就业者打造“规范的零工港湾”;为退役军人就业服务装上“数字引擎”,通过全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信息系统与山东“军岗在线”平台联动,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实现全链条服务。

为重点关爱人群实行“定制化支持”:在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等开辟残疾人创业专区和残疾人创业园地;聚焦女大学生、居家就业创业妇女、生育再就业女性等群体需求,实施“巾帼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开设老年人就业服务“绿色通道”等。

“数智服务”赋能就业创业网络搭建

线上场景服务与线下实景体验深度融合,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施意见》明确依托一体化“数智服务”模式开展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省级将建集中就业信息资源库,推动就业与社保、劳动关系等业务协同,实现与公安、民政等部门数据共享,动态更新数据,提升分析能力。

全省统一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将与全国平台互联互通,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自主创业等“一网通办”;省级公共招聘平台将开发智能分析功能,精准匹配人岗需求,同时联动省内外高校和社会招聘机构,拓宽岗位来源。还将建设“数智就业”服务区试点,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培育特色服务品牌。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就业”应用场景,覆盖政策申领、就业管理等领域,推进就业数据“回流”基层,支持“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提升就业失业监测预警和政策评估能力。

  • 创业
  • 服务
  • 服务体系
  • 平台
  • 山东
持续塑强“乐业山东”服务品牌,推动建设高质量充分就业省份,近日,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省委编办、省发改委等14个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塑强“乐业山东”服务品牌构建高质量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以健全“5+5+1”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为核心,全面升级就业创业服务网络。 “5+5+1”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是指在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机构(站点),依托一体化“数智服务”模式,为高校毕业生、农村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退役军人、重点关爱人群五类群体,提供形式多样、优质高效的就业创业服务,让“家门口就业”“指尖上服务”成为山东就业市场的新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