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乃民生之基,技能为就业之要。2025年,绵阳市积极践行就业优先战略,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拓展就业增量的关键举措,构建“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化培训体系,形成三大创新方向。
非遗技艺活化传承,激活文化就业双引擎。截至2025年5月12日,绵阳市已举办96个职业技能培训班次,搭建起涵盖电工、中式面点师、母婴生活护理等26个职业领域的立体化培训网络。其中,“绵阳米粉制作”专项培训开设7个班次,针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留守妇女、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有效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下半年,绵阳将深化非遗技艺活化工程,新增羌绣创意设计、北川竹编工艺品开发等特色班次,打造集文化传承、技艺创新、产业转化于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新职业领航计划,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面对低空经济产业机遇,绵阳市于5月启动首个无人机驾驶员(高级)职业技能培训。随着无人机技术发展,该职业需求旺盛。绵阳围绕“587”产业体系,将低空经济作为重点产业链,目标2025年打造42亿元规模产业链,无人机作为细分领域前景广阔。
传统与新兴并进,构建立体化培训格局。绵阳市在传统工种培训中紧跟时代,创新教材课程,引入新兴技术,推动电工、焊工、汽车维修工等传统行业升级。同时,积极引入网络直播营销、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等对接网络信息,以及病患陪护、保育师、老人照护、养老护理员等对接养老产业的培训工种。下半年预计开班的31个工种中,新兴职业占比将提升至30%,并保留优化刀削面制作、中式面点师等民生刚需工种,形成“传统技艺守正创新、现代产业精准对接、新兴领域前瞻布局”的立体化培训格局,为“587”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绵阳市以职业技能培训为突破口,保护非遗技艺、对接养老产业需求、培育新质生产力,走出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之路。未来,绵阳将持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让技能人才成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筑牢技能根基。(匡思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