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和企业一次性投资60万元,建成这座扶贫车间,一年就可以帮助农户增收90万元。”位于甘肃省东乡县龙泉镇的方大腾达拱北湾的扶贫车间,有60多位附近的贫困农村妇女,穿上了工装在这里稳定就业。
从过去的留守妇女,到如今在家门口就近就业,扶贫车间已经成为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之一。甘肃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丽萍介绍,截至今年10月底,甘肃省扶贫车间累计达到2454个,吸纳就业9.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万多人,涵盖了种养殖、农产品加工、服装、食品、特色手工艺品、工业品零部件生产加工等多个行业。
2018年以来,为有效破解部分农民工缺乏就业技能又因养老扶幼等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难题,甘肃省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结合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培育力度,鼓励各地多领域、多业态创建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探索出一条帮助贫困劳动力快速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
甘肃先后出台了一次性财政奖补、吸纳就业补贴、运输费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同时,结合当地实际,依托特色产业、龙头企业、资源禀赋、地域文化等基础条件,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厂房式”“合作社式”“居家式”等多种模式的扶贫车间,形成了多领域、多业态、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扶贫车间的建设,既承接了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又破解了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难题,实现了贫困群众离土不离乡就业。在稳定脱贫的同时,甘肃帮助带动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更加激发了贫困群众依靠辛勤劳动增收脱贫的内生动力,为长期增收致富提供了支撑。据统计,目前在扶贫车间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已超过全省现行标准下脱贫需达到的收入水平。
据悉,甘肃将不断加强扶贫车间“建设前、建设中、认定后”的工作指导,从建组织、抓管理、保安全、促生产等方面着手,保障扶贫车间顺利运行。同时,引导扶贫车间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鼓励开展技能培训,培育熟练工人。(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康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