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普洱市积极探索建设运行模式,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百姓参与”的新局面,实现“车间进农村”“农民变工人”,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扶贫车间112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733人。
强化政策保障,大力建设扶贫车间。结合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建设扶贫车间,按照“引进一批、壮大一批、新建一批”的工作思路,积极引导农副产品加工、民族手工艺、种养殖等企业在贫困地区设立扶贫车间,并积极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就业扶贫基地。坚持因地制宜,建设布局优先选择贫困村、人口聚集区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真正做到便民利民。充分利用就业补助资金和沪滇劳务协作资金,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扶贫车间,按照吸纳1人给予1000元一次性奖补,最高不超过5万元;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当地企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精简扶贫车间申报认定证明材料,简化优化申报认定和奖补申请经办流程,最大限度减少审核时间,切实提高扶贫车间建设效率。
创新发展模式,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紧紧围绕贫困劳动力实际需求发展扶贫车间,探索推广运行模式,帮助“能出去、但不能远走”的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采取“扶贫车间+实训基地”模式,与当地农产品企业合作,在扶贫车间设立实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产品加工培训,让贫困劳动力掌握一门实用技能,通过实训发展一批,实现就近就地就业一批,帮助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挣,有效破解了留守、残疾、体弱等贫困群众就业难题。采取“政府+企业+农户”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建立分散加工的居家式就业扶贫车间,给予资金奖补,组织农村贫困劳动力从事农产品加工、果蔬汁饮料、手工工艺、种养殖等生产活动或来料加工业务,就近就地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采取“科技扶贫+基地+农户”模式,充分利用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的优势,以“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科技扶贫示范基地为依托,建设扶贫车间。引进院士专家团队积极开展中药材种植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租赁土地、雇佣劳动力等方式,带动当地贫困劳动力发展产业、实现就业。采取“易地搬迁+企业+扶贫车间”模式,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思路,加强与当地优质企业合作,把企业生产车间设置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订单式”培训,确保搬迁安置群众100%转移就业,真正实现了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的“双赢”。2020年全市将计划新建就业扶贫车间100个,着力破解受疫情影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难题。(通讯员 普仁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