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广西河池:干群齐心砍穷根 特色产业创新绩

2019.07.25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河池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22日在广西新闻中心举行。70年来,河池市实现了从封闭落后走向繁荣开放、从贫苦困厄走向繁荣兴盛的奋斗目标。如今,河池市经济高速发展、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加强,正在加速打造成为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

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边陲、云贵高原南麓,是一座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河池市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精准脱贫、“一带一路”建设等历史性机遇,坚持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1950年的0.3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788.3亿元,增长了2319倍;财政收入比1978年增长165倍,达到77.54亿元;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河池市委书记何辛幸表示,河池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河池广大干部群众弘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砥砺奋进,农村贫困人口从1984年底的248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28万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2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4年的132元增加到2018年的9177元,年均增长266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河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形成了以有色金属、食品加工、电力、茧丝绸、建材五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工业经济迅猛崛起。近年来,河池特色优势农业形成支柱,目前,河池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牛羊饲养量及出栏量居广西第一,桑园、油茶居广西前列。旅游业异军突起,城市形象和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同时,商贸、旅游、养老等生活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70年来,在全力拓展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支撑下,河池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网红机场”建成通航。

2016年实施脱贫攻坚战以来,河池市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步一步朝着小康迈进。贫困发生率由1984年底的84%下降到2018年底的8.22%。全市2016年至2018年实现减贫48.68万人,378个贫困村出列,南丹、金城江、天峨实现整县(区)摘帽,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上升为自治区与深圳市共同推进的东西协作重点项目,已引进深圳企业43家,合作项目58个。

河池市市长唐云舒表示,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为了保障群众有稳定的、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河池市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在历届党委、政府发展扶贫产业的基础上,精心谋划实施了“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十三五”时期发展300万亩核桃、200万头香猪、150万头(只)肉牛肉羊、150万亩油茶,分别发展100万亩的“三特”水果、糖料蔗、桑园、板栗、淡水生态养殖、富硒农产品基地。近三年来,通过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品牌打造,河池“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取得良好成效,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大石山区发展的产业扶贫新路。

“河池将深入开展营造‘三大生态’实施‘三大攻坚’六大行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继续谱写新时代河池发展新篇章,为建设壮美广西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何辛幸说。(黄浩铭、荀丽)

  • 产业
  • 河池
  • 广西
  • 河池市
肉牛肉羊、150万亩油茶,分别发展100万亩的“三特”水果、糖料蔗、桑园、板栗、淡水生态养殖、富硒农产品基地。近三年来,通过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品牌打造,河池“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取得良好成效,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大石山区发展的产业扶贫新路。 “河池将深入开展营造‘三大生态’实施‘三大攻坚’六大行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继续谱写新时代河池发展新篇章,为建设壮美广西作出更大贡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