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事例

四川内江:“三个三”精准再发力 助推就业扶贫

2019.04.29

今年以来,内江市把就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力结合,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工作。“三个三”精准再发力,就业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1-3月,开发公益性岗位289个;建立就业扶贫驿站65个,配置65个就业扶贫专岗(其中:安置贫困劳动力2人);建培训课堂65间,培训789人;培养就业能人2850人、创业能人59名;累计认定就业扶贫基地12个;建立创业服务平台65个。

一、“三类识别”实现就业扶贫“精准全覆盖”

一是入户调查识别。定期组织就业扶贫专员对全市   105个乡(镇),走村入户、电话联系、拉网式摸底调查,做到不遗户,不漏人,实现贫困对象全覆盖。二是数据精准识别。按照“全员登记、一村一册、乡镇入库、动态管理”要求,依托扶贫“六有”系统,全面摸清贫困劳动力的基本信息、就业愿望、创业愿望、培训愿望等情况,为每一户贫困劳动力“量身”定制帮扶计划。全市全年计划脱贫15064名贫困人口,其中:16周岁以下7738人,16-60周岁6014人,60周岁以上1312人。三是动态管理识别。动态更新贫困家庭劳动力实名制登记数据库,及时掌握转移输出、职业培训、自主创业、吸纳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五个名单”的变动情况,确保数据精准、增减有据。

二、 “三种服务”激发就业扶贫“内生动力”

一是吸纳就业服务。依托各类产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等,构建“经营主体+贫困户”对接服务机制,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经营主体,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奖补。既解决了经营主体用工荒的问题,又增加了贫困劳动力的收入。截至目前,累计认定就业扶贫示范基地12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个、市级7个、县(区)级3个。1-3月,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252人。二是技能提升服务。扎实开展“送培训下乡”“扶贫专班”等培训活动,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扶贫车间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给予培训补贴。1-3月,举办无花果、蔬菜、中药材、水产、畜禽等五个专业的培训5期,培训贫困人员194人,发放9万元贫困户创业补贴资金。三是转移就业服务。通过江苏苏州、新疆乌鲁木齐农民工服务站和昆明、成都等商会,采用企业进来、贫困户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有组织的“劳务派遣”和“劳务输出”。1-3月,输出贫困人员13397人,其中:省外输出贫困人员5862人,省内市(州)外3644人,市内就业3891人。

三、 “三大行动”打通就业扶贫“最后一公里”

一是就业援助行动。分类统计贫困劳动力就业岗位需求信息,通过“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为贫困对象搭建求职援助平台。1-3月,开展专场招聘会活动25场,达成贫困人员就业意向625人,企业吸纳贫困人员就业446人。二是上门服务行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57名就业扶贫导师专家库。采取群众“下单”,专家“上菜”的方式,开展“洋专家+土教授”上门服务活动。三是托底帮扶行动。聚焦65个今年计划退出贫困村贫困劳动力,合理开发“河长制”巡逻、森林看护、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等公益性岗位264个,按每人每月400-500元进行岗位补贴,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稳定脱贫。

  • 贫困
  • 扶贫
  • 劳动力
年以来,内江市把就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力结合,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工作。“三个三”精准再发力,就业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1-3月,开发公益性岗位289个;建立就业扶贫驿站65个,配置65个就业扶贫专岗(其中:安置贫困劳动力2人);建培训课堂65间,培训789人;培养就业能人2850人、创业能人59名;累计认定就业扶贫基地12个;建立创业服务平台65个。 一、“三类识别”实现就业扶贫“精准全覆盖” 一是入户调查识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