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9年第一季度)”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论坛发布了主报告《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
《报告》指出,尚未脱贫人口的突出特征是身处地理位置偏僻,家庭结构老龄,患病和残疾家庭超过一半;基本生存条件有待提升,饮水困难,居住危房较多,生产性用电难以接入,医疗、教育条件较差等。
《报告》认为,贫困人口识别须精准,政策和公共物品提供的针对性有待加强。对此,《报告》建议,应当构建“体制—增长要素—可持续发展”“三位一体”的扶贫体系,制定和完善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发展政策。
第一,优化精准扶贫体制,在顶层设计中考虑基层的差异性。建议提高参与决策的贫困人员比例,同时设置专门供贫困人员表达诉求的渠道,促进村级公共物品提供与贫困人员需求之间的匹配度。
第二,坚持绿色发展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护贫困家庭土地、林地等自然资产不被污染。这有助于稳定其农产品产量和市场价格,促进从业人员增收。另外,还要加强对产业扶贫项目的支持,促使部分贫困人员的农业资本转变为非农资本,进而获取租金和利润分红,增加农户收入。
第三,设计和推广劳动力激励计划,提高贫困人员劳动供给。对此,可促进大城市与贫困地区的帮扶对接。同时贫困地区内部应当设计激励机制,吸引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城务工。
第四,从扶贫向社会保障转变,将贫困人口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对最穷的1%群体,如残疾人、老人、儿童、病人等不具备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作用。
第五,重视中长期评估。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还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为贫困人员的长期发展提供条件。而这一效果究竟如何,还需要研究机构、政府机构进行长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