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奖风采

李会蓉

2019.02.27

李会蓉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机修钳工 高级技师

李会蓉,男,57岁,群众,汉族,曾获得全国技术能手、中核集团技术能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会蓉工作38年来,一直致力于核燃料后处理科研领域的设备研制、装配及调试,在科研生产一线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参与多项后处理重大项目的设备研制,主持研制、发明近10项核燃料后处理实验装置,提出并解决多项核燃料后处理工艺实验中的瓶颈问题,获国防科技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公开发表文章10余篇,成功申请多项国家专利,为我国核燃料后处理工艺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 实验室为家,勤学苦练造就技术攻关“多面手”

核燃料后处理是实现核燃料闭式循环、充分利用铀资源和实现核废物最小化、推动核裂变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核燃料后处理技术是典型的军民两用技术,对保障我国核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我国核燃料闭式循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核燃料后处理工艺是目前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化工过程之一,既要考虑传统化工过程因素,还要考虑极强的放射性对于设备在设计、安装、维修和维护等方面的影响,因此需要研发人员具备多学科综合素质。

刚参加工作时的李会蓉是一名通风工,为了解决设计、安装、调试遇到的多学科难题,他把实验室当家,扎根现场,以“5+2、8+8”工作时间模式研究技术问题,同时在电脑上研究制图,看书查资料。自学钳工、焊工和电工,精通掌握了管工、制图、电工、电焊工等多个工种,取得钳工和机修钳工两个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考取了电工、高压容器焊工等多个职业资质证书。

经过多年的钻研,在乏燃料后处理工艺设备研发领域发展中,李会蓉以其过硬的综合实力,成长为精通“电工、钳工、焊工、管工、制图”的多面手,实现了从一名普通的通风工向复合型、研究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完美转变。

二、 坚守强军初心,别具匠心造就技术创新“点灯人”

核工业是大国重器、国防基石,关键核心技术只能依靠自主研发。李会蓉作为一名高级技能人才,积极弘扬“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以“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四○一”精神为初心,以强军首责为使命,参与多项国防重大军工项目攻关,他技艺精湛,开拓创新,自主研发设计出多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试验设备。

2006年,后处理某科研项目需要研制3毫升控温式及12毫升的微型混合澄清萃取槽,建立后处理相关台架实验装置。混合澄清槽是后处理工艺研究中的重要分离设备,本研究中要求混合澄清槽结构紧凑,能够在热室中使用,而且要有控温系统,国内尚属首次,无任何文献资料可借鉴。李会蓉接到任务马上投入现场,边测量边调试,凭着自己多年的生产加工和装配经验,首次实现了混和澄清槽槽体搅拌桨的同轴度误差不高于0.02毫米,搅拌装置的整体平面度误差不高于0.05毫米的整体精度,3毫升的澄清萃取槽减少了试验用品用量,为后处理工艺研究中温度对萃取效率的影响提供了精准保障。

在多项后处理工艺研究中,李会蓉相继攻克关键技术难题28项,设计的混合澄清萃取设备使产品的回收率达到99.5%以上,所研发设备目前已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中,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主导设计的超微型萃取设备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为将来的核燃料后处理工艺科研提供更加先进的研究平台。

三、 匠心铸造“中核梦”,润物无声造就桃李春风“耕耘者”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无数个专项现场安装调试中,李会蓉充分发挥技术能力全面的特点,授业解惑,传承技艺,在“传、帮、带”中引领着年轻人,以高超的技术、复合型的技能解决攻克了物料转运、工艺运行调试中出现的各种急难技术问题,确保专项任务顺利完成。某专项项目现场安装调试工期紧、难度大,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预想不到的技术难题,整个工程进度被迫暂时停止。李会蓉现场带领年轻人自主研发设计了2项装置,解决了物料转运及工艺运行调试中出现的结构难度问题,顺利完成了设备的现场安装。现场年轻同志每逢碰到攻不破的难题,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及时雨”,都说“只要他在,心里就有底”,他就是团队的“定心丸”。

李会蓉是在基层成长起来的核工业高技能人才代表,是新时代的大国工匠,他的成长历程正激励着新时代核工业人在传承核工业“两弹一艇”的精神、牢记“中国梦•中核梦”的神圣使命中,砥砺奋进,为国防安全和中国核工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