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委书记史翔带领全市扶贫工作观摩团走进泗城镇扶贫工厂
茫茫运河畔,虹乡八景里。这个坐落在安徽省东北部的小县城有着“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的称号,却也贴着“全国贫困县”的标签。
如何在发展和贫困中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小康路”?近年来,泗县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坚持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一批又一批贫困群众拔掉“穷根”过上了好日子,一个又一个贫困村摘下“贫困帽”奋发踏上小康新征程。
安徽泗县电商扶贫论坛
党建+扶贫:让“两难”变“双赢”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泗县县委立足实际,主动适应扶贫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精心打造“党建+扶贫”模式,用党建为精准扶贫领航导向,为共同小康培育内生动力,真正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以前村里除了一条主干道,其余全是泥巴路,晴天一身灰,下雨一身泥,一到晚上伸手不见五指,现在不一样了,路况变好了,环境变美了,村民的笑容越来越多了,村里全部通上了水泥路,道路两边还安装了路灯,建起了文化广场,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真是感谢党的好政策!”泗县黄圩镇华新村党支部书记李刚高兴的说道。
走进黄圩镇政府大院就看见,“抓好基层党建,力促脱贫攻坚”,一行标语格外醒目。
几年前的王宅村,多年来种植模式单一,无主导产业,村里常年外出务工达1000余人,造成耕地闲置浪费。面对此现象,黄圩镇党委高度重视,积极谋划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对村里土地进行流转,发展水果山芋种植产业,以合作种植和全面托管方式让百姓入股分红,同时政府每季按每亩400元的标准进行奖补,成功带动18户贫困户发展红薯种植和86户贫困户就业务工,月收入达2000元以上。
“我今年67岁了,肝脏和肾都有问题,家里还有个年迈多病的老伴,老两口的身体常年都靠药物来维持,年纪大了,没有经济来源,之前的日子真是难熬啊,现在好了,自从政府建了这个产业园,俺们家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每天除了有50元的工资收入,村里还把家里的4亩多地流转到合作社里入股分红,俺现在每年都能拿到七八千块钱的分红,再加上工资,够我和老伴花的了,多亏了村干部,是他们把俺带上了致富的道路,感谢党的好政策,俺现在脱贫了,俺光荣!”王宅村已脱贫户卢丙侠自豪地说道。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一句话道出脱贫攻坚的大道理。
泗县胡陈村作为泗城镇唯一建档立卡贫困村,把党支部建在脱贫攻坚一线,成立胡陈村商贸党支部,并推荐致富能手武见兴担任商贸党支部书记。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运行模式,吸纳25户贫困户入社务工、承包经营等,合作社8名党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了稳定脱贫目标。
“算一算,来这里已快一年,最大的感受,一个有威望、有思路的党支部,是一个村子奔小康的坚强支柱,脱贫攻坚,最重要的是通过外在力量让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真正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把‘要我富’变成‘我要富’,把‘帮我富’变成‘我能富’”胡陈村驻村工作队长李诚感慨的说道。
结合县域实际,泗县统筹推进“五面红旗”争创,实施“五牌联动”,建优建强扶贫队伍,通过“扛旗授牌”引导村级树立比学赶超的竞争意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实施‘五面红旗’‘五牌联动’以来,全县已选派定点扶贫帮扶干部414名,组建驻村工作队184个,配备扶贫小组长1822名,一支听指挥能吃苦战斗力强的扶贫队伍正奋战在泗州大地,为全县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人力保障,同时,围绕脱贫攻坚大局,围绕示范村示范户建设,把‘扛旗授牌’与选树典型挂钩,与各级表彰挂钩,发挥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县电视台开播“泗州先锋”和“争创五面红旗”专栏,现已推播先进典型25个,78名村干部和党员群众获得省市表彰,113名十星级文明户家庭成员成为各级好人人选,伤残老兵赵贤军当选中国好人,2名‘脱贫攻坚’红旗村选派干部获得全省‘优秀选派帮扶干部标兵’称号,示范村示范户‘扛旗授牌’实现全覆盖。”泗县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向笔者介绍。
据了解,泗县县委、县政府根据“扛旗授牌”情况,按程序和标准兑现奖励绩效,如,每评上一面“红旗”,村正职和副职每人每月分别增加工资200元、100元,上调数额重复累计。同时,五星级党组织正副职享受15000元和9100元的绩效,四星级党组织正副职享受8000元和6100元的绩效。在脱贫攻坚一线识别、锻炼、培养、选拔干部,多名优秀扶贫小组长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产业+扶贫:让“输血”变“造血”
“年初就在花卉基地干活了,到点下班,工资按月发,还能照顾家,别提多好咯!”57岁的韩金侠是泗县屏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个朴实地道的本地农民。因丈夫生病致贫,辛苦操持半辈子,她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如今家门口上班,她通过自己的双手与汗水,将生活过得红红火火。“把土地租给公司,每亩1000元旱涝保收,在棚里干活每月2700元。俺干一份活可以领土地分红和劳务工资‘双份收入’,这活越干越有劲儿!”
同是贫困户的王梅英,家中6亩多的土地全部入股合作社,每年分红可达1万元左右,在合作社每年务工收入至少可达1.5万元。当别人问道:“王梅英你今年能脱贫吗?”她总是自信的说到:“当然能,俺不光能脱贫,俺还要致富呢!”
泗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向笔者介绍:“ ‘输血’不如‘造血’,产业是致富增收的‘摇钱树’,贫困户要想实现脱贫致富,最重的就是发展产业,种下‘摇钱树’才能让他们实现收入可持续。”这是全县产业扶贫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位于泗县胡陈村的贫困户胡万侠是个年近花甲的普通农村妇女。一家五口人,除了两个年幼的孙辈,三个大人中两个是残疾人,一个是老人。胡万侠告诉笔者,原本一家人虽不富裕,却也衣食无忧,一切都在丈夫生病后改变。 1992年前后,丈夫被查出患有肝炎,慢慢恶化为肝癌。她带着丈夫四处治病,巨额的医疗费压得她喘不过气,“那时打一桶油,全家人要吃近两个月。没办法,不省不行啊! ”即便如此,还是没能留住丈夫,2003年,丈夫去世。 “那时没有新农合,治病的钱,有很多都是借的。他走了,借的钱我要还。 ”
2014年,胡万侠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省农委结对帮扶胡陈村,在胡陈村建起了扶贫大棚。镇村经研究决定,免费扶持她家两个大棚,共3亩地。从此,胡万侠比以前更忙了,不仅要种好家里的十几亩承包地,还要种好3亩大棚。春天种一季红芋,秋天种一季蔬菜、蒜苗,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种地、管理、起蒜苗、卖蔬菜……两个大棚一年下来收入5万多元。胡万侠说:“有了这几亩大棚,俺家的日子好过多了!以前欠的账都还完了,现在,不论走到哪,俺的腰板也能挺直了,俺脱贫了,俺光荣!”
“近年来,泗县搭载扶贫顺风车,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优质,大力发展果蔬大棚、花卉大棚种植等相关产业,引进设施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给群众的思想带来了切实可见的变化,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切实可观的收益,我们越来越有信心在产业扶贫的大道上迈出更铿锵的步履,走出更广阔的天地,坚决啃掉精准扶贫脱贫这块硬骨头,坚决打赢精准扶贫开发攻坚战。”泗县农委主任赵亮信心十足的说到。
据了解,今年以来泗县产业扶贫到村项目共26个,项目总资金3242万元,目前均已完工,168个行政村产业扶贫基地实现全覆盖,65个贫困村全部建成特色种养业扶贫示范基地,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30个。同时,全面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与贫困村、贫困户对接,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贫减贫激励机制,全县发挥带动经营主体448个,带动贫困户20872户,带动覆盖率97%,实现就业6505人。
安徽泗县电商扶贫论坛
电商+扶贫:让“难景”变“钱景”
“我家今年种了两百亩的葡萄,要搁以前,摆摊零售、联系买家,腿都跑细了,还难卖上价。”在草庙镇通海村产业扶贫基地,合作社负责人李洁玲一边用手机处理网上的订单,一边喜滋滋地告诉笔者,“现在,我只要动动手指,‘洁玲’葡萄就能畅销全国。”
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李洁玲说这得多亏了县里组织的电商培训。“我对电商有了些了解后,便想着借助网络扩大土特产的销路。”李洁玲告诉笔者,走上了互联网的快车道,葡萄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喜人局面。自葡萄上市以来,当天采摘当天就能卖完,基本上没有库存。旺季一个月网上能卖两三万元,网销销售额能占到全部销售额的20%。
凭借优良的产品品质、专业的运营服务能力,李洁玲的电商之路越走越顺畅。她不仅卖自己家的货,还帮周边贫困户卖些水果、土鸡、土鸡蛋和杂粮等土特产,并与3个贫困户建立常年合作关系。“我初步算了下,一年光这些土特产的销售,就能给每个贫困户增收8000元左右。”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在李洁玲的帮助和带动下,全村1230户村民发展水果产业而脱贫致富,更先后成立了“龙海”、“广军”两个水果产业合作社。“电商+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不仅帮助贫困群众打通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也给了李洁玲更多回馈贫困群众的“底气”,合作社先后与3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用工协议,将田管、包装和物流发货等工作交由贫困户做。
近年来,为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打通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泗积极推动物流网点、物流配送向农村延伸,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不断构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大幅提升泗县农产品网上交易量,努力使土鸡、土鸡蛋、粉丝、杂粮等农产品快速走向全国市场。
“1个龙舟模型、2件手工挂件,一共550元,已经通过微信转账到你手机上了,你看看有没有收到。”泗县农村全覆盖乡村服务站点运营商、和沐生活泗县地区负责人孙方中一边安排人把提前预定的5个手工编织品放到车的后备箱,一边拿出手机转账给朱敏。
朱敏,身有残疾,是大庄镇沿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年前,朱敏在网上自学了手工编制。“编织材料都是从网上买的,没想到网上不仅能买东西,还能把自己创作的作品卖出去,短短3个月就挣了2000多元。”朱敏高兴地说。
“线上线下,同城对接,你有货我来销。”孔情告诉笔者,绝大多数贫困户是不懂电商的,她在中间就起到一个桥梁纽带的作用,帮贫困群众打通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卖个好价钱。她现在不仅与4户贫困家庭签了包销协议,还帮助周边乡村近20户贫困户销售杂粮、剪纸等产品。
目前,泗县已建成县级物流中心一个,乡、村物流点 171 个,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泗县共有“三品一标”农产品49个,其中网销农产品16个。泗县商务局积极推进农产品品牌培育,对中草药布鞋、大庄豆瓣酱、虹乡妈妈蔬菜面等农产品进行了品牌策划、重新设计网货包装、定义视觉效果等,同时,建立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全程公开透明化、品质可控化,提升市场竞争力。
今年1月至10月,全县23家电商扶贫示范站点网销额达到2300多万元,有效促进了贫困人口增收。
文化+扶贫:让“阻力”变“动力”
“树上喜鹊叫喳喳,精准扶贫到各家,如说这话你不信,我把真人真事对你拉,泗县西北有个黄圩镇,黄圩镇卢圩村有一家,这一家老少三代人五口,老户主年龄60多,得了慢性病和高血压,他老伴本是治家好能手,得一个半身不遂难说话,他儿子脑子里面有肿瘤,他儿媳又是疯癫又是傻,二人结婚不到两年半,生一个宝宝是女娃,乡亲们,思一思,想一想,这五口哪一个能撑起这个家?”安徽泗县黄圩镇卢圩村的村民卢丙林用大鼓书说唱的形式将贫困户的家庭情况缓缓道来,现场百姓纷纷拍手称赞、叫好。
“这种形式既通俗易懂、又寓教于乐,可以让大家更易于接受,当前精准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刻,怎样让百姓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到扶贫工作的意义和现状,发挥群众的力量,让大家积极参与进来,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文化扶贫至关重要。”泗县黄圩镇党委书记余正彩向笔者说道。
近年来,泗县县委、县政府着力加大文化扶贫投资力度,实现全县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文化活动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图书活动室和文体活动中心全覆盖,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生活形式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百姓生活幸福感得到进一步增强。
“以前,一到晚上全村都是黑灯瞎火的,除了在家看电视,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现在不一样了,村里装上了路灯,建起了文化广场,每天吃完晚饭,大家都会过去转一转,跳广场舞的有、打太极拳的有、看电影的也有,热闹的很啊,做梦也没想到,城里人的生活,俺们农村人也能享受到!”泗县华新村村民张雪萍高兴地说道。
泗县胡陈村,在省农委选派第一书记李诚的带领下,结合全村实际,独辟蹊径,用露天电影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从今年8月份开始,坚持每周为大家播放3-4次有关脱贫攻坚、移风易俗、红色革命等有关题材的励志电影已达60余场次。
每当夜幕降临,胡陈村的露天电影院人头攒动,村民自发搬着椅子,呼朋唤友,观看电影。更有的群众,自己会找到村里去推荐一些优秀的电影播放给大家看。时间一长,观看脱贫攻坚、移风易俗、红色革命等有关题材的励志电影成为胡陈村群众文化生活不可缺少一部分。
为了让贫困群众广泛参与,工作队及帮扶责任人走村串户宣传,观前宣传扶贫政策,观后组织讨论,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干事创业,自主脱贫。“看完这个电影,俺明白了,只有自己站起来了,才能真的富起来,现在俺觉得心里面更有干劲了。”贫困户黄建彪看完电影《十八洞村》后感慨道。
“前两天我们在村里组织广场舞比赛,邀请了全镇的预脱贫户和十星级文明户前来观看,热闹非凡,前来观看比赛的贫困户和群众还可以参加有奖问答,问题都是一些日常的扶贫知识,大家都很踊跃,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精神备受鼓舞,干劲越来越足,文化扶贫切实让大家改变了精气神!”泗县泗城镇副镇长倪化龙表示,文化扶贫往往能用最少的钱,收到最大的效果,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的关键所在。
泗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政府党组成员尉成辉说:“文化扶贫工程不是单一地就文化抓文化,而是把文化、教育、科学普及等与满足农民求知、求富、求乐的要求和发展农村经济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使文化更好地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而且能够使文化更好地与之同步协调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增强,文化功能负荷在增值。一方面是各种产品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文化不再是单一地满足人们的娱乐要求,而是要在更大范围内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据了解,今年以来,泗县县委、县政府依托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传习活动、农民夜校活动600多场,受益群众12万余人,开展送文化进敬老院(集中供养点)活动24场,送戏下乡演出48场,送电影下乡83场,捐书6万余册。同时,依托新闻频道、泗州新闻网、智慧泗州手机台等新闻媒体推广《脱贫一线》专栏,打造“我的脱贫故事”专题报道,整合宣传资源,畅通宣传渠道,为全县高质量脱贫摘帽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氛围、思想基础和智力保障。(王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