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青海“东大门”之称的民和,是青海东部的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定贫困县、六盘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
多年来,在民和189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民和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团结奋进,攻坚克难,截至“十二五”末,已有7.7万人摆脱贫困。但民和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奔小康的任务依然艰巨。
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民和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聚焦贫困主攻战场,撸起袖子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在民和大地打响了一场勠力同心拔穷根、奔小康的攻坚战。
凝心聚力 全县上下齐攻坚
2015年,民和县精准识别确定的125个贫困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0%;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0641户42232名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11.3%。
如何坚决打赢脱攻坚战,小康路上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这是摆在民和县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块“硬骨头”,也是必须决胜的硬任务。
为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民和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脱贫攻坚目标,制定了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21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建立了“县有指挥部、乡有工作站、村有工作室”的脱贫攻坚工作指挥体系,县乡党委政府挑起领导重任,县、乡、村三级层层签订“军令状”,逐级夯实攻坚责任,建立起县级领导包抓乡镇、部门和乡镇领导包抓贫困村,驻村干部包抓贫困户的扶贫攻坚机制,形成了专项扶贫开发推动、行业扶贫齐力推动、社会各界力量倾力支持的大扶贫格局,凝聚起全县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确保了精准扶贫政策的全面落实。
同时,向全县12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48个深度贫困地区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选派了“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7800余名干部结对帮扶1.06万贫困户,干部走访帮扶5万余次,解决实际困难4.5万余件。全县65家企业、2个社会组织、38家个体户结对帮扶贫困户207户,33个宗教团体结对帮扶贫困户58户,7家金融机构帮扶7个重点贫困村,全社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000余万元。特别是今年2月,6名民营爱心企业家筹资45万元向北山乡整乡搬迁贫困户捐赠液晶电视机238台,解决了搬迁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10月份青海平兴建设集团向古鄯镇捐资30万元修筑村道……
聚焦精准 十大工程“拔穷根”
民和县有43.63万人口,其中贫困人口10641户42232人,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涉及因病、因学、因残、因灾、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等方面。
按照精准脱贫伊始既定攻坚目标,到2019年,全县将实现1.06万贫困户4.22万贫困人口脱贫。对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民和来说,这个数字的确很“硬”。
为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民和县聚焦贫困主战场,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基本目标,找准症结,精准施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大力实施“十大工程”,让一项项扶贫政策落地生根。脱贫攻坚两年来,全县累计整合安排扶贫专项资金33.42亿元,全县66个贫困村如期退出、5220户2.23万人如期脱贫。
10月中旬,记者走进官亭镇光辉村的田间地头,村民张海山流转土地上种植的百合正值收获季,忙碌的人影、满地的百合,勾勒出一幅沉甸甸的秋收图。这是民和县“十大扶贫工程”之一的产业扶贫落地见效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全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民和县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金融扶贫、乡村振兴、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社会扶贫、社会保障、驻村帮扶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助力贫困群众“拔穷根”、奔富路。截至目前,全县125个贫困村实现水、电、路、房、网、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卫生室、学校、幼儿园、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县新建成家庭牧场5800多个,初步建成优质农产品加工、草畜联动、精淀粉加工、牛羊肉深加工、劳务扶贫、特色葡萄种植、电商等7个扶贫产业园,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搭建了坚实平台;累计发放“530”贷款8500多万元、互助金1.9亿元,有效缓解了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难题;2016年以来,全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815户14297人搬迁安置工作,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16户5313人,特别是2017年完成了全省首个整乡搬迁,将生产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的北山乡1455户5313人搬迁到了县城,从根本上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难题;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十五年免费教育、签约医生、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保、农村低保全覆盖;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23390户,其中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7406户;1万余户贫困群众在精准到户产业项目扶持下增强了“造血”功能。同时东西部扶贫协作、“百企帮百村”“百企联百户”等社会扶贫深入推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脱贫攻坚的格局已经形成。
倾心帮扶 扶贫花开暖民心
脱贫攻坚以来,民和县举全县之力决胜贫困,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扶贫,再到民生保障,从机关单位认亲结对到选派优秀干部驻村帮扶,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信心的更加坚定,处处是脱贫攻坚催生的农村新气象。
在转导乡三湾村,新颖宽敞的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安全畅通的便民桥梁、通村连户的硬化村道等等,闪烁着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在民和县民族地区落地开花的惠民光影。前河乡甘家川村在150万元国家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的支持下,新建成的一座长50米、宽4.5米的混凝土结构板桥让村民们多年的渴盼变成现实。甘家川村党支部书记李培恩颇有感触地说:“以前河上没有桥,河对面30多户村民靠着自行搭建的简易木桥出行,还有20多户村民靠着那座简易木桥耕种着河对岸的300多亩土地,后来木桥被冲毁,村民们又自筹购买了一截水泥管道搭建起简易土桥,前段时间又被洪水冲毁了,如今这座桥建成通车,村民出行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这得感谢党的好政策。”
不仅如此,硬化村道、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美丽乡村建设等一大批惠民工程的落地生根,让昔日贫困落后的老村庄焕发出喜人新气象,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群众生活日益红火,这一切的变迁,饱尝了贫困苦痛的老百姓看在眼里,甜在心里,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心。来自北山乡牙合村的老党员李发辉说:“党的好政策,把我们从山上搬到山下,从农村搬到县城,这是做梦都没想到的好事情,如果我们再不撸起袖子勤劳致富,仍然还抱着‘等靠要’思想争当贫困户,那我们就对不起党。”隆治乡桥头村贫困残疾户李英枝告诉记者,是党给了她们一家今天的好日子,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这么多的好心人帮助,她丈夫的病治不起,她女儿的大学也上不起。
民和县委书记杨海林表示,当前全县脱贫攻坚激战正酣。只要我们在脱贫攻坚上拿出超常规的干劲,思想认识上再提升、攻坚力量上再加强、工作举措上再精准、帮扶责任上再压实、工作方法上再改进,脱贫攻坚的庄严承诺一定在青海东部的门户大地上结出沉甸甸的惠民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