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皋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大巴山北麓,属于全国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岚皋县把就业扶贫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效结合,形成了“五大工程+企业+贫困户”的就业扶贫新模式,通过促进就近就业、技能造血、扶持创业、公益性专岗托底等措施,帮助贫困劳动力增收脱贫。
实施新社区工厂工程 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为了使搬迁的贫困劳动力实现“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岚皋县大力实施新社区工厂工程,通过“社区+工厂+贫困户”的模式开展就业创业扶贫。
该县在各镇人口集中的安置区配套建立新社区工厂,把企业办在贫困劳动力家门口,充分发挥其就业门槛不高、上班时间灵活、收入稳定等优势,让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目前,岚皋县已建成新社区工厂15家,开发就业岗位800余个。
实施基层服务中心工程 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岚皋县在全县12个镇建立了基层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依托服务中心建立就业创业扶贫台账,及时发布就业岗位信息和就业创业扶贫政策,提供就业培训、政策宣传、维权等人社服务。
“现在的办事环境变好了,服务质量也提升了。对于我们这些办事农民来说,减少了跑路次数,方便多了。”岚皋县石门镇新生村村民王旗说。
岚皋县根据各镇的就业人口、辖区面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通过招聘社会保障协理员、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安排大学生参加就业见习等方式,充实各镇基层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工作队伍。
同时,该县人社部门制作了简要的扶贫政策解读宣传册,各镇基层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都设有政策解答区,为群众提供面对面服务。
实施就业创业产业园工程 以产业带就业促创业
苏明山是岚皋县石门镇芙蓉村的一名贫困劳动力。村里的光华畜牧现代农业园建成后,他在这里从事养殖,每月工资2000多元。
光华畜牧现代农业园是市级现代农业园。目前,该园吸纳188名贫困劳动力就业。该园以高价收购优质生态黑猪,辐射带动周边200多名贫困劳动力发展黑猪养殖产业。
岚皋县紧密围绕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坚持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示范带动的总体思路,在各镇建立就业创业产业园,以产业园建设带动辖区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
此外,岚皋县还建立了环保产业园、文化产业园、机电产业园等多家就业创业产业园。该县采取“产业园+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贫困劳动力参与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就业、促创业。
目前,全县12个镇共建立市级就业创业产业园24个,省级就业创业产业园1个。
实施技能培训基地工程 提升就业能力
“我很早以前就想学电焊技术,这次人社部门给我提供了一个免费学习的机会。电焊工工资挺高,只要懂技术、能吃苦,就能脱贫。”岚皋县滔河镇同兴村贫困劳动力钟家权说。
岚皋县整合县内培训资源实施技能培训基地工程,根据就业创业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组织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参加培训,提升贫困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该县人社部门深化与省内外各类技能培训机构及企业的合作,开展订单式、菜单式等培训。
岚皋县以“岚皋味道、巴人美食”烹饪、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培训为重点,着力打造“巴人劳务”特色品牌。同时,该县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每一名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都能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为增收脱贫提供技能支持。
实施公益性管理服务中心工程 “三无”人员就业不难
出去务工吧,家里老人没人照顾;不出去吧,一家人跟着受穷。在岚皋县,很多贫困劳动力都有这种难题。随着该县公益性管理服务中心工程的实施,这个难题正得到缓解。
岚皋县在各村建立公益性管理服务中心,设立就业扶贫公益性专岗,聘用本村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人员从事就业扶贫、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维护、扶贫档案管理等工作。
2017年8月底,全县72个贫困村公益性管理服务中心全部建成,聘用286名“三无”人员到岗工作。
陈复智就是村里公益性管理服务中心的一名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信息员。与他一同上岗的,还有同村的陈国查、管永全。“我们格外珍惜手头的工作。现在,我们既有活干,又能照顾家里,真不赖。”陈复智说。(杜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