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家门口实现就业,让贫困户挣钱顾家两不误——安徽省来安县杨郢乡扶贫车间

2018.06.21

家门口实现就业,让贫困户挣钱顾家两不误——安徽省来安县杨郢乡扶贫车间

走进来安县杨郢乡扶贫车间,宽敞明亮的厂房内机器轰鸣,各种橡胶原材料、半成品有序地摆放一地,几位满头大汗的工人们正聚精会神地操作机器,旁边几位中年妇女正熟练地往橡胶制品上贴反光条。夏天到来之际,来安县杨郢乡扶贫车间负责人佘本君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每天大批的橡胶减速带、反光贴等半成品要生产、配送,新做好的橡胶减速带成品要整理、打包,再将成品订单送往外地,还要经常到车间和几名农户家里做技术指导,确保产品质量。这样红红火火的发展景象,这得益于来安县在全县大力开展的扶贫驿站、车间建设。

助力脱贫,建立标准化“扶贫车间”

为进一步做好就业脱贫工作,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就业,来安县大力推进扶贫驿站、车间建设。尤其是在贫困人口分布多的乡镇,“企业+驿站(车间)+贫困户”的新型扶贫模式让贫困户获得了在家门口挣钱的机会,让那些有就业意愿但难以外出打工的贫困户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真正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在来安县杨郢乡扶贫车间摸排建设过程中,来安县人社局严格按照就业扶贫车间建设的相关文件规定,规范车间建设。在扶贫车间的选择上,注重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手工加工企业。这类企业用工需求大,技术含量较低,且计件取酬、多劳多得,工作时间、地点灵活,尤其适合留守妇女、老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就业与创收。在扶贫车间建设过程中,来安县人社局多次到杨郢乡实地走访,指导车间制作统一标识,合理规划车间建设面积,确定贫困户就业数量,完善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指导车间与贫困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标准、规范的扶贫车间。当前来安县杨郢乡扶贫车间建设面积300㎡,车间共有工人60余人,其中吸纳贫困劳动者23人,车间与贫困劳动者均签订了1年以上的劳动合同,贫困户的月均工资收入都达到了3000元以上,高的能达到6000元。

政企联动,解决用工“两难”问题

据了解,近年来来安县各乡镇规模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普遍遇到了“用工难”问题;同时,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因为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等,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针对这“两难”问题,来安县人社局联合杨郢乡政府,到当地企业、村庄实地调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村里建设扶贫驿站(车间),给予各种政策扶持。对就业扶贫驿站(车间)新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免费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并给予生活和交通补贴。

被认定为扶贫驿站(车间)后,企业不仅能获得政府贴息贷款、一次性奖补、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扶持政策,还能解决招工难、用工贵的问题,实现了多赢。来安县扶贫车间建设以来,县人社局多次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进行碾米机操作工、玻璃制版及成型工、缝纫机操作工、车床加工、电子商务等工种培训,让贫困劳动者在找到工作岗位的同时获得就业能力,掌握足以安生立命的“一技之长”。同时,就近就业的方式拓展了留守妇女、老人、残疾人的脱贫渠道,帮助他们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幸福感。

因人施策,扶贫更扶心

扶贫车间虽小,却处处充满了关爱与温情。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因病、因残、因学等等不一而同,但都有共同的情况就是有家人需要照料,无法像普通劳动者一样正常参加工作。针对贫困户的不同情况,来安县杨郢乡扶贫车间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情况,允许他们选用更加灵活、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有的工人白天因为照顾家人走不开,就来车间上夜班;有的工人夫妻双方轮流接替做工,保证工时;有的工人家里实在走不开,车间就把原材料、半成品送到贫困户家里,做好后再去贫困户家里把产品拉回来。因人施策,使每个贫困户都能有事做,都有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最终达到顺利脱贫的目标。

在贫困户宋翠平家的院子里,摆放着几大箱子橡胶减速带半成品。丈夫中风,母亲年迈多病,还有田间地头的各种农作物,宋翠平一刻也离不开家里。扶贫车间在了解了她家的情况之后,就安排专门的车辆将原材料和半成品送到她家里,做好后再将成品拉回厂里。在照顾家人、料理田地之余,宋翠平就抽空做厂里的活,一个月下来能有1600多元的收入,大大地补贴了家用。看着家里的生活好转起来,宋翠平高兴地说:“这都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啊!”

在车间里,对贫困户的关爱时时处处都能体现出来。在招录员工的时候,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贫困户家庭。对于有的贫困户只能来上夜班的,厂里就将夜班时间从12小时缩短至8小时。对于腿脚不便的员工,就将他安排到较为轻松的工作岗位上。对于上白班的工人,也安排他们在午饭后休息一会儿,养好精神再继续工作。每个月全厂员工都在食堂聚餐一两次,进行交流,这在无形中增强了员工之间的凝聚力。点点滴滴的小事汇聚起来,让扶贫车间赢得了人心,遇到有紧急的生产任务时,员工们也愿意挤出原本就不多的时间来加班保证生产量。佘本君说,“被选为‘扶贫车间’,就多了一份责任感。以人心换人心,切切实实地为贫困户谋好事,员工们也愿意干事,主动工作。”

扶贫车间,服务乡村振兴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部分中青年农民涌入城市,老人、小孩被迫选择留守乡村,农村空巢化、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如何将农民留在农村,如何将人才、技术、资本社会资本引向农村,这是农村产业振兴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扶贫车间引导产业转移、返乡创业,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形式。以“归雁经济”领航农村发展方向,以产业发展倒逼技术下乡,扶贫车间正以星火燎原的态势改变着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来安县杨郢乡扶贫车间负责人佘本君原先一直在上海创业,正是农村的人口红利、政策红利把他吸引了回来。这种技术人才的回流是扶贫车间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可喜现象,同时扶贫车间吸纳的就业群众也通过培训掌握了产业技能,为乡村振兴培养了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指出,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正是因为扶贫车间,贫困户的生活有了保障,农民有了精气神,农村生活有了新气象,农村产业发展有了起色,农村产业振兴有了新盼头。从这方面来说,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扶贫车间已经成为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重要载体。(来安县人社局 戴忠路)

( 责编:lhj )
  • 公共就业服务
走进来安县杨郢乡扶贫车间,宽敞明亮的厂房内机器轰鸣,各种橡胶原材料、半成品有序地摆放一地,几位满头大汗的工人们正聚精会神地操作机器,旁边几位中年妇女正熟练地往橡胶制品上贴反光条。夏天到来之际,来安县杨郢乡扶贫车间负责人佘本君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