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工作的贫困人员在为游客上特色菜 林仁摄
“湖面有花、水下有虾、岸上有老家”———这是广西上林县创业致富带头人冯应红创办的农业立体养殖基地的生动写照。
近日,当记者走进云里村养殖基地时,立即被这里温馨整洁、生机勃勃的场景吸引。
“湖面上的荷花、水下的小龙虾,还有我们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农家乐,都深受游客的欢迎,关键还带动了周边贫困村民的就业!”冯应红说。
2016年,冯应红受上林县扶贫政策的吸引,创办了养殖基地,将小龙虾养殖和特色乡村旅游进行结合,为贫困村民铺就一条脱贫新路。
“你能想象吗?1年多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冯应红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上林县推进脱贫攻坚的决心如此坚决,举措如此高效。“从选定项目到施工建设,再到正式运营,只有1年的时间,这是我从没有遇到过的!”冯应红说,县里对于他创业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周边村民强烈的脱贫意愿,更坚定了他创业的决心。
从2016年至今,上林县共培育了300多名像冯应红这样的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他们不仅是地区产业发展的希望,更是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种子”。
“扶贫工作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单项工作,更不是一时一事的短期帮扶。要解决致贫的根本性问题,就要将应急性、兜底性的短期帮扶与系统性、基础性的长期谋划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精准扶贫、真正脱贫!”上林县县委书记梁平江说。
孕育村民脱贫的种子
将“输血”式扶困与“造血”式脱贫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变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观念
上林县是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县,2012年被确定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山势陡峭、弯多路陡,让上林县很多村庄多年来处于极度贫困状态。很多村没有水源,村民需要到山沟里背水饮用。
“很多村子没有一条公路,甚至是没有一条像样的土路。”上林县龙贵村支书罗盛欢说,路面狭窄、颠簸不平的土路,只有摩托车可以通行。
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让养殖、种植业都发展不畅。
多年来,上林县很多村庄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补贴家用。留在村里的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在面对困窘生活的同时,还要忍受孤独和寂寞。
如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如何帮助这些村屯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径?如何建立起未来发展的长效机制?这是上林县一直孜孜以求探寻的方向。
“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就在这样的探寻中应运而生。
2016年,上林县启动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先后组织近400名村民参加创业致富培训,共给351名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发放贴息贷款3481万元,培育致富带头人303人,带动6100多户贫困户参与特色产业项目,帮贫困人员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创收。
据介绍,两年多来,上林县以创业孵化基地、实训孵化基地、农家课堂等平台,开展系列创业、产业、实用技术等培训班近200期,培训学员1万多人。
上林县大坡村贫困户苏益坚说,现在家里的生活是以前不敢想的。
“我们加入了合作社,全家1年土地流转金有3000元,入股后每年分红6000元,我们夫妻俩在合作社打工每个月有5000多元,1年收入有7万元了!”苏益坚说,这样的日子有希望、有奔头!
如今,上林县逐步建立起山水牛、高值鱼、禽蛋等“5+X”扶贫主导产业体系。目前,全县80多名创业创富带头人已成立合作社69个、公司6个、农场6个,带动230多家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项目。
“培育工程不仅能为产业发展铺路架桥,更重要的是通过系列举措,将‘输血’式扶困与‘造血’式脱贫相结合,一点一滴地改变着贫困村民等、靠、要的思想,帮助村民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观念。这是最有意义的。”上林县人社局局长韦剑峰说。
播种家庭致富的希望
一项技能的背后是一个就业岗位,一个岗位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的脱贫希望
“您觉得县里这个培训政策怎么样呢?”
“我也不会说什么,我们一家人都觉得政策好,让我们学了技术又好找工作,待遇也高!”
面对记者的问题,尽管有些紧张,但蓝柳芳真诚的眼神、朴素的语言,让人动容。
蓝柳芳家住上林县龙头村板欧庄,属大石山区。多年来,她靠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独自供养多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生活很艰辛。
“我没有技术,只能靠自己的体力去拼去闯。”生活的重压让刚过40岁的蓝柳芳脸上过早被刻下了岁月的痕迹。
2017年5月,上林县推出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提供免费参加中期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这为蓝柳芳一家人送来了新的希望。
“我母亲得知政府免费教我们学技术的消息后,特别激动,第一时间就让我报名参加培训。我十分珍惜这个机会。”蓝鸿玮说,多年来母亲蓝柳芳四处奔波辛苦打工供他读书,其中的苦是无法言说的。
2017年9月,通过上林县人社局的积极协调,蓝鸿玮如期到南宁机电技工学校参加免费职业培训。
如今,蓝鸿玮即将学成走上就业岗位,蓝柳芳对儿子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将所学的技术好好地用在工作岗位上,拼尽全力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蓝鸿玮说。
蓝鸿玮道出了众多“两后生”的心声。
“帮助这些年轻的孩子掌握一技之长,让他们有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这既是对个人扶贫的现实考量,更是改变家庭命运的未来之道!”上林县人社局副局长李年政说。
2016年,上林县开展技工院校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免费职业培训活动。两年来,上林县人社局联合扶贫、教育等部门,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全力撬动建档立卡家庭摆脱贫困的希望之门。
“我们组成培训政策宣传小分队,分赴全县12所初中学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详细讲解政策,在每个学校都张贴政策宣传海报,发放宣传单。同时我们深入到贫困村屯,挨家挨户讲解政策,确保贫困家庭人人知晓,通过帮扶干部发放政策宣传单5万多份。”李年政说。
两年来,上林县已经帮扶近150名“两后生”完成了技能培训,并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持续提供跟踪服务。
搭建走进群众心里的桥梁
全力帮扶贫困群众走出贫困,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冀望未来的期许
2018年4月30日,梁军宁即将结束在龙楼村的扶贫服务任务,准备返回南宁市人社局上班。
这一天,阴雨绵绵。
村民们陆续来到梁军宁的住处和他告别。村民们难舍的泪水和动情的言语,让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言语哽咽,泪湿眼眶。
“真的到了分别的时候,心里的不舍是难以用言语描述的。两年了,这里早已经成为了我的家……”梁军宁说。
时间回溯到两年多前。
2015年10月,梁军宁作为南宁市人社局选派的“第一书记”来到龙楼村。
800多个日子里,梁军宁和村委班子一起带领村民建好了通往村里的15公里道路,解决了几十年来困扰村民出行的难题;帮助村民通过提高技能实现稳定就业,改变了几十年来村民依靠救济的思想意识;组建了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产业发展,成为村民未来收入增长的持续源泉……
梁军宁是人社系统到贫困村帮扶村民脱贫致富的众多“第一书记”中的代表之一。他们和上林县人社系统的干部职工一道,全心投入、倾情奉献,谱写出新时代基层人社扶贫的赞歌,成为上林县脱贫攻坚战役中一抹靓丽的色彩。
“我们的人社干部职工,都是带着感情干扶贫工作。他们用智慧、汗水和泪水,与贫困村民同甘共苦,用真心和真诚把人社扶贫政策送达村民身边,搭建起走进群众心中的桥梁。”韦剑峰说。
2018年4月,黄鑫接替梁军宁成为龙楼村新一任“第一书记”。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会将人社帮扶和人社精神一直传承下去!”黄鑫说。(王宝杰 彭涛 韦雨丹 玉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