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台盟中央:关于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 培育“大国工匠”的提案

2018.03.06

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快技能人才培养,这是着眼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而做出的战略决策。

应该看到,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长期短板化,导致整个“蓝领阶层”数量偏少、结构不优。据统计,我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如何补齐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的短板、打造更多“大国工匠”?我们经过调研分析后认为,推行现代学徒制是必然选择。将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双方共同培育人才,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纲领、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的具体举措,是顺应新时代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有力回应。但是从一些地方实施现代学徒制建设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目前还未建立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国家标准,导致同一行业不同试点项目培养的学徒技能、知识结构有差异。

制度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法律层面关于现代学徒制地位的规定不够明确,现代学徒制推进缺乏法律依据。比如,在中职院校,不少学生未满16周岁。现代学徒制“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培养方式,与“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有关规定相冲突。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和明文依据,以学生身份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学校和学生承担很大风险。

行业企业参与不足。在德国、英国等国家实施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学徒在企业参加实践培训的时间约占总学习时间的60%。而我国,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训的时间短、机会少,企业参加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企业不愿增加培育成本,实施现代学徒制仍然存在“校热企冷”的瓶颈,学生在企业间断短期的实习,与企业黏度不强,无法深度融合。

扶持政策不够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成本是普通教育的2-3倍,现代学徒制由于“双导师”教学,学生实习实训实践更多等,所需经费又远远高于职业学校常规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缺乏专项经费支持,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经费支持更少。以重庆为例,2016年仅实施市级中职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6个、投入资金460万元,2017年实施25个、投入750万元。

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建设、积极培育“大国工匠”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为此建议:

一、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制定“工匠精神”的培育计划,建立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国家标准,确保学生通过现代学徒制能够获得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企业均得到认可。根据现代学徒制中的“双重身份、双元教育”等特点,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科学合理的评定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推进制度保障体系建设。建议尽快修改完善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确定现代学徒制的合法地位,明确院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法律责任,实现有法可依。建议国家层面完善顶层设计保证现代学徒制的推行,出台对参与企业用工、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和运行保障,解决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对企业进行足够约束的难题。

三、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建议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政府购买服务或者补贴的方式,对参与现代学徒制企业投入的生产经营以外的设备和人员等成本,予以一定的扶持和经费补偿,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引导企业积极与高职院校合作,参与到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和实践教学等环节,为学徒提供实训场所,配备高技能的师傅,保证学徒在企业能够学到“真技能”。

四、完善激励扶持政策。建议国家层面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设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在专项资金上给予西部地区更大的支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鼓励地方政府出台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激励政策,通过财政资助、政府购买等奖励措施,引导企业和职业院校积极实施现代学徒制,对参与现代学徒制、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等行为,给予政策扶持,促进产教融合发展。

 

( 责编:lj )
  • 高技能人才
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快技能人才培养,这是着眼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而做出的战略决策。应该看到,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长期短板化,导致整个“蓝领阶层”数量偏少、结构不优。据统计,我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