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保定市人社部门通过建立就业创业精准脱贫台账,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逐一进行摸底调查、分类施策,按需提供培训服务和其他政策扶持,让贫困人员凭借一技之长,找到一份合适工作,摆脱贫困的桎梏,奔向小康之路。
截至2017年底,保定市9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数257079人,其中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贫困劳动力人数56449人,实现就业40078人,稳定就业率达到71%。
让贫困劳动力掌握一门手艺
“多亏当初学到了真东西,才有了现在的买卖。”看着自家的雕刻作坊和日渐红火的日子,家住邸村镇西邸村的老田感慨万千。
西邸村是当地的贫困村,一心想脱贫致富的老田选准了雕刻产业。2016年,恰逢人社部门组织技能培训,老田报了名,在河北曲阳雕刻学校参加了为期1个月的集中培训。
“后来每次人社部门组织与雕刻相关的技能培训,我都要去听一听,把最新的技术和信息带回来。”如今,老田不但把雕刻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而且还带领七八名乡亲共同脱贫致富。
“提高贫困劳动者素质,让劳动者有业可就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保定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处处长崔来林告诉记者,保定市人社部门紧紧抓住职业技能培训这把精准扶贫的“金钥匙”,让贫困劳动力掌握就业创业的主动权。
为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保定市想方设法整合资源,确保对有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培训全覆盖。根据区域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该市把农村转移贫困劳动力家庭手工业培训等纳入就业技能培训范围,鼓励适合分散式生产的家庭手工业企业在贫困县设立工厂、车间或代工点,组织无法外出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在家从事手工编织、来料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及外包装等工作,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截至2017年底,保定市9个贫困县共培训5940人次。
把工作机会送到家门口
“家里大部分积蓄都用来给母亲治病了。”王雅娟家住保定市丰台区,她的母亲常年患病,一家5口的收入来源就是靠父亲打零工,生活十分拮据。“要是我也有份工作就好了,能给家里减轻不少经济负担。”王雅娟倾诉道。
2017年,保定市人社部门在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召开了专场招聘会,王雅娟在这里找到了一份政府机关服务中心会务服务员的工作,每月工资近4000元。
王雅娟的经历是保定市人社部门拓宽就业扶贫思路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17年保定市共举办各类招聘会187场次,开展职业指导30246人次,达成就业意向34570人次,其中,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5872人。
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保定市人社部门把工作机会送到了贫困群众的家门口。
“‘精准扶贫转移就业’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是我们给辖区内的贫困劳动力送去的实惠。”市就业局职介中心主任刘宝民介绍,人社部门将就业创业政策、岗位用工需求信息印成宣传册、明白纸,进村入户进行发放,“贫困群众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愿望自行选择培训专业、培训工种、培训学校,就地就近学技能。”
完善劳务协作帮扶转移就业
保定市人社部门通过完善劳务协作,帮助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去产能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开辟就业渠道。2017年,保定市与天津市开发区、山东省烟台市签署了有关劳务协作协议,实现两地人力资源供需信息的交换共享。
该市人社部门指导各县拓宽思路,建立县级对外劳务合作机制。唐县与北京市朝阳区、涞源县与丰台区分别签署了《中心城市与贫困县家政服务劳务对接合作框架协议》;涞源县与山东省烟台市、阜平县与北京市丰台区分别签署了《就业扶贫劳务协作协议》,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的部分设区市与雄安新区的雄县、安新县、容城县分别签署了《支援雄安新区劳务协作协议》;扶贫开发重点县分别与京津鲁用工企业签订了多个劳务用工对接协议。
2017年,保定市、县两级人社部门与京津鲁人社部门及企业签署劳务协作协议共计213份。
“通过劳务协作,京津鲁为我们的对口协作市县累计提供就业岗位4万多个,央企及河北省内企业为雄安新区提供就业岗位6万多个。”刘宝民说。(记者 赵为 通讯员 刘继伟 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