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不少创业载体,如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为创业企业的生存和成长提供了良好条件和氛围,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笔者认为,各类创业载体总体运行良好,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创业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在实地调研中,部分创业载体运营方反映,有些政策在基层执行过程中会受到资金、物质资源匮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真正实施。
二是部分创业载体对政府依赖性较强,尚未形成多元化的持续运作机制。
目前,不少创业载体已经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发展的态势,但是在运作过程中仍然过于依赖政府,运作缺乏活力,自主性不足。从政府扶持的角度看,主要是侧重于扶持和“输血”,加之体制机制的多重因素,政府部门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载体的运营等。同时,不少创业载体在其经营和运作过程中,收入来源较为单一,缺乏投融资功能,运营模式无法支撑创业载体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缺乏形成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础条件。
其一,人才是创业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如果创业企业招不到需求的人才,或者在系统中缺乏所需人才的话,创业企业就面临人员流动频繁的问题。其二,部分创业载体扶持发展的创业项目不够科学化,不少资本投资过于短期化。其三,包容失败的创业文化环境是创业企业保持活跃度的重要因素,不少创业载体尚未形成包容失败的环境。
四是部分创业载体内部产业链搭建不合理,各类载体间统筹协调欠佳,利益有待平衡。
从实地调研情况看,部分创业载体内部产业链搭建存在不合理现象,比如有些孵化器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引导优秀创业企业进入加速器,甚至还存在孵化器和加速器为争夺优秀创业企业而进行恶性竞争的现象。同时,各载体间也存在一定的壁垒,载体间的优质资源尚未形成共享机制,降低了资源使用效率。
有关政策建议
一是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议政府部门进一步做好角色定位,通过积极落实创新政策,完善创新成果交易市场和机制,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产品化,以创新驱动创业乃至创业载体发展。
同时,在政府扶持创业载体方面,创业政策、创业文化和创业支撑缺一不可,且相互关联。政府应明确重点扶持对象,进一步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对于有创业意愿及符合相关条件的重点扶持对象,按规定给予扶持,完善和落实高校毕业生天使投资奖励、优秀创业项目资助和一次性创业企业扶优资助等扶持政策。打造创业促就业循环机制,提升创业引导性奖金使用效能。政府还应制定一些有利于创业支撑性行业发展的创业政策;关注地方创业文化发展,促进创业活力的提升。
二是加强创业载体的产业聚集和产业链搭建,提升创业促就业成效。
对于单一创业载体而言,应有自身的创新创业专攻领域,应根据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集中精力孵化某一个或某几个产业的创新创业企业。产业聚集既能促进创新,也将促进创新创业企业的竞争和优化。
同时,在创业载体建设过程中,还应结合当地特色经济和主导产业,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建设具有一定特色和品牌的创业载体,将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列入各地绩效考核。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新建或利用现有场地资源改造建设创业载体,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采取政府入股的方式与社会力量共同投资建设。利用区域现有特色产业园或行业集聚地,有效整合产业资源,加强对接合作,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扶持,联合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创业载体,以创业辅导、创新孵化、创客联盟、融投服务、信息分享等为载体,多渠道搭建创新创业共享平台。
三是完善管理制度,提升创业载体服务水平。
建议有一定创业载体发展基础的地方政府先行先试,研究并出台创业载体管理考核办法,把考核成绩与享受政策挂钩,强化和提倡“一条龙”“一站式”创业服务,提升创业载体专业化配套管理水平。
积极拓展载体服务功能,整合区域创业服务力量,探索建立有关创业服务体系,通过社会购买服务引入专业运作团队,进一步强化创业载体的孵化、培育能力,建立创业导师团队,提高和完善创业配套服务能力,多形式开展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和创业指导一对一服务,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指导和支持。
四是鼓励创新,创建和打造持续创新发展的人文环境。
其一,建立鼓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氛围,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加强社会各界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度以及对试错的接受度。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对创新价值观念的宣传和引导,既要鼓励创新创业,又要倡导实干精神,去除当前创新创业领域存在的浮夸风。
其二,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忽视了创业教育与社会组织的深度融合,缺少了“干中学”的精神和实质内容,显得有些支离破碎,尚未形成统一、完善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五是鼓励区域协同,系统推进创业载体建设和发展。
应树立起全要素、全时空的创新创业系统观,立足区域协同发展,推动创业载体可持续发展建设。自创业载体诞生以来,其建设和发展就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制度、政策、文化、人才等多种要素共同推进,还需要区域间发挥各自优势,以产业集聚和高新区为依托,系统推进载体建设,推动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产业发展,合理布局并建立包含创业企业群落、科研院所、科技服务平台、金融机构、创业服务机构等在内的创业生态系统。(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 崔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