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伟牧业、恒信门业、龙翔电器、新陆春天农业生态园……这些项目虽涉及领域不同,其背后的创始人却有着共同的经历——曾经外出谋生,如今深耕桑梓,反哺故土。
作为劳动力输出大县,河南省淮阳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近30万人,每年返乡约2万人。近年来,该县因势利导,通过政策扶持、搭建平台、示范带动等措施,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全县返乡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创业氛围日益浓郁。
亲情感召——唤得春暖雁归巢
“最美龙湖水,最亲家乡人。”“母念孩子归,妻盼丈夫回。”每到春节前夕,在外务工创业的淮阳人总会收到一封来自家乡的慰问信,字字句句触动着游子们心底最温暖的地方。其中就有翔宇木业董事长王钊。
王钊自中学毕业后便在外打工,再苦再累他都咬牙坚持。不过,在一次帮遭遇工伤的老乡维权后,他坚定了返乡创业的念头:“回家,不受这份冤枉气!”
如今,王钊创办的板材加工企业年产值1.2亿元,产品出口至日本、韩国。企业步入正轨后,王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工厂定位为扶贫车间,安排35名贫困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2017年,淮阳县累计外出招商62次,签约亿元项目42个,签约总额295.8亿元,其中半数项目由“返乡能人”投资。
近年来,淮阳县积极倡导“谁为淮阳做贡献,淮阳人民尊重谁”的理念,在郑州、广州、北京等地成立淮阳商会,创建淮阳老乡创业微信交流群联络感情、分享商机、解读政策;自2013年起,在春节期间举行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座谈会,征求他们对家乡发展的意见、建议。
不少返乡创业者还收获了个人荣誉:良华科教有限公司负责人郭良华被推荐并获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回乡创立中久安科技有限公司的张芳波,去年刚被授予“五四青年奖章”。县人社局还登门采访各行各业的创业带头人,把他们的事迹收录在《在外创业淮阳人》一书中。
搭建平台——孕育产业新希望
走进位于淮阳东湖岸边的省级创业示范园区———陈楚古街创业孵化园,周家口木版年画、古法酿制黑谷酒、“汝阳刘”毛笔……原汁原味的“老手艺”让人目不暇接。2015年创建的这条商业文化古街,累计入驻100多家创业实体,其中有30余户由返乡农民工创立。
在张氏泥泥狗店铺,木架上古拙的泥泥狗显得格外醒目。作为首批入驻陈楚古街的“手艺人”,店主张华伟曾漂泊江湖。2016年6月,他在古街上拥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室。“开业一年多,我们收入翻了一倍。”张华伟妻子毛海霞说。
“陈楚古街为入驻创业者提供两年免租金的经营场地,免费提供创业融资对接、指导咨询服务。”返乡企业家、淮阳润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杰介绍道。
陈楚古街正是淮阳县促进经济转型、助力群众脱贫致富的缩影。
“淮阳是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旅游大县,有特色、有优势,也面临脱贫攻坚难题,搭建返乡创业孵化平台是激活产业要素、一举多得的好办法。”淮阳县人社局副局长梁新民说。在淮阳,工业企业产业扶贫园和农业产业扶贫园“两翼齐飞”,特色农业、旅游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三产并荣”,为返乡创业者搭建起广阔的创业平台。
优化环境——奏响乡村振兴曲
提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信心,优化环境至关重要。
河南日立亚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从广东返乡的企业,总经理柳大伟对县里的“周五企业工作日制度”印象颇深:“企业刚回来时没有接通自来水,我在一次‘周五企业工作日’向县里反映后,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柳大伟感受到了家乡诚意和效率。
“通过‘周五企业工作日’帮助企业解决疑难问题已成为淮阳县服务企业的工作新常态。”梁新民表示。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为企业提供赶大集式的开放服务,主持领导谁听取问题谁负责,相关责任部门谁牵头谁负责,“一包到底”制彻底杜绝了糊涂账、踢皮球。
“返乡创业是我近几年来做的最重要,也是最正确的决定。这里的土地租金、人工成本等都比东部沿海城市低很多,而且事实证明,建厂前我对工商、税务、员工招聘等方面的担忧都是多余的。”瑞能服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书景告诉记者,“结对领导‘一对一’帮扶,就像我的创业导师,不仅定期回访企业,在企业遇到困难时,还会为我牵线搭桥解决困难。”
环境好、政策优、服务足,在唐书景眼里,家乡就是他的“事业福地”。不久前,他再度追加投资,扩建生产基地。
广植梧桐筑金巢,古城创业风光好。据统计,目前,淮阳县返乡农民工共创办企业及经营个体5100家,累计带动42100人就业增收。(李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