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准推进农村劳动力全员培训,促进就业脱贫?
2017年9月以来,贵州省清镇市人社部门把农村劳动力全员培训与农民夜校的传统结合起来,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全员培训农民夜校。
在农民夜校,领导讲政策、专家讲技术、第一书记讲发展,人人都做宣传员,个个一心谋发展,促进了想就业、想创业者“有其业、乐其业”,让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高。
就业培训 提升技能
“以前我在广州的玩具厂打工,现在父母老了,娃娃又要读书,就回来了。”不久前,在位于清镇市卫城镇的汐悦酒店,该镇平寨村村民姚成荣说。
能顺利进入家门口的酒店上班,姚成荣很感谢农民夜校。“通过21天的集中‘充电’,我学到了技术,找到了工作,挣到了工资。”姚成荣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学习技能找到工作,工作赚钱改变生活,这是贫困户的真切愿望。与姚成荣同期参加培训的新发村村民聂青,也在这家酒店做前厅服务员。在她看来,“家乡发展得不错,不想出远门了。”
据汐悦酒店总经理罗德宇介绍,酒店的100多名员工中,将近60人是周边村民。前厅服务员能拿到2500元左右月薪,酒店提供食宿,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
为让农民夜校对农民的“胃口”,清镇市人社部门在充分了解农村劳动力年龄、文化程度、种植养殖习惯等情况的基础上,本着“农村劳动力想学啥就讲啥、缺啥就补啥”的原则,精心安排培训内容。抓住一些项目落户的契机,农民夜校举办了前厅服务、客房服务等4期培训,170余名群众受益。
按照农村劳动力全员培训“3186”攻坚目标,清镇市计划从2017年起至2019年,3年培训农村低收入劳动力1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至少掌握1门以上就业技能,有就业意愿的农村低收入困难户中至少有1人就业,重点开展8类培训,通过6项措施促进就业。
截至2017年年底,农民夜校共培训农村劳动力4424人,打响了“农民要想富、学技到夜校”的品牌。
创业引领 能人带动
“我们村创办了一家老油坊,春天,这周边都是成片的油菜花,适合饲养蜜蜂。”在王庄乡小坡村马鞍组,村民石荣举指着家门口的土地说。
因8年前的一场车祸,石荣举失去了右手。2015年,他与3户人家合作,创办了好再来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筹资24万元饲养了300余桶蜜蜂。因场地选择不科学、技术不到位等原因,一年下来,300余桶蜜蜂仅剩下9桶。合作伙伴散伙了,石荣举也不知何去何从。
2017年10月,清镇市农民夜校办进王庄乡,石荣举参加了蜜蜂养殖培训。之后,他把9桶蜜蜂搬到自家门前的空地,再从外地引进一些,目前已发展到76桶。
与石荣举一样,小坡村瓦房组的姚如进也参加了农民夜校培训。学到技术后,他建起了600平方米的养猪场,目前养殖规模达60多头。
有些创业有成者也来参加农民夜校的培训。2012年开始种植猕猴桃的麦格乡腊脚村村民刘天武,目前种植规模达1200亩。“我参加培训,为的就是学习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规避风险。”刘天武说。
为确保培训实效,农民夜校突出培训方式的灵活性。根据农民所需,农闲多培训,农忙少培训;组织各村能人举办种植养殖和创业相结合的讲座,带领百姓学技能、促就业、快脱贫;聘请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到培训班“现身说法”,鼓励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聘请“土专家”“田秀才”结合产业特色,送课进村入户,将教学课堂延伸到村组或田间地头;指定培训机构为百姓送去系统、规范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以培促培 发展产业
“回家后,我们要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修剪葡萄,相信我们今年种的葡萄一定会结得多,而且甜。”不久前,在红枫湖镇右七村,近80名村民走进农民夜校,参加了为期15天的葡萄种植技术培训。
此次葡萄种植技术培训,缘于2017年9月的一次培训。当时,清镇市人社部门邀请贵州大学农学院博士杨雪莲到右七村举办讲座,内容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玫瑰花种植技术等。讲座结束后,杨雪莲特意留出时间让学员提问,很多学员向老师请教葡萄种植中碰到的问题。人社部门了解了村民的培训意愿之后,组织了此次葡萄种植培训。
“让种植户融入课堂,把问题带过来,将答案领回去,实现产业扶贫。”清镇市人社局创业贷款担保中心主任王建国说,“在培训中了解群众的需求,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可达到‘以培促培’的效果。”
除了“以培促培”,清镇市还力求“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因岗定培”,整合人社、扶贫、农业等部门培训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行“企业出订单、贫困人员选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买单”的培训模式,提高贫困人员就业技能。
同时,清镇市充分发挥农民夜校在脱贫攻坚中的“智囊团”作用,让其成为贫困村产业发展的“技能培训中心”、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好帮手”。该市把农民夜校建在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上,建在助力脱贫攻坚的产业链上,辐射带动周边群众串起“产业链”,种上“土特产”,畅通“产销渠道”,卖上“好价钱”。(胡太勇 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