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36岁的魏举柱拿到了人生第一张技能培训证书。
“你看上面有我的名字,还有人社部门的章呢!”魏举柱很激动,他说从此人生有了新方向。
魏举柱是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文旧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民。36年来,魏举柱从未走出过大山,也从没想过未来生活该怎么过。
2018年1月3日,魏举柱和其他43名贫困村民一道,来到镇沅县武装部参加深度贫困人口技能培训。15天的集中培训,不仅让魏举柱实实在在地学习到砌筑技术,更重要的是,让他重新建立起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面对大多数村庄山高路远、地势险峻、多民族聚居、贫困面广、信息闭塞现状,如何实现精准扶贫,成为摆在普洱市人社部门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帮助贫困村民摆脱贫困、实现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解决致贫的根源性问题,要将应急性、兜底性的短期帮扶与系统性、基础性的长期谋划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精准扶贫、真正脱贫。”普洱市人社局局长马永说。
2017年,普洱市开启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就业精准扶贫探索。
模式:从扶智到扶志
镇沅县是革命老区县。多年来,群众缺乏致富技能、贫困群众失去生活信心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全县脱贫攻坚的重要因素。
技能扶贫显然是最直接、最快速的脱贫方式。
镇沅县人社局局长刘帆介绍,实施精准脱贫战略后,镇沅县通过实施送技能到乡镇、到村屯等多种方式,将实用技能送到贫困村民家门口。
然而,提高技能易,转变观念难。多年来,一些年轻力壮、无灾无病的农户,因对生活失去信心,等、靠、要的思想浓厚,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社风民风。
“扶贫绝不能局限在一时一事的帮扶,更不能拘囿于即时见效的措施,而应积极帮助贫困村民逐步建立起自主脱贫的能力,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劳动光荣的观念,着眼于建立脱贫致富、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镇沅县委书记白兆林说。
扶贫应扶志。
2017年10月,镇沅县成立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并开班培训第一批学员,全面向深度贫困宣战。
“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很多,但像这样的培训真的是第一次!”镇沅县塘坊村石兆培说,15天的半军事化培训,不仅教大家技术,更多的是改变村民的精神状态。
“这些村民刚来时,很多人还带着酒和烟,对学习纪律也不熟悉。”镇沅县武装部保障科干事李志文介绍说,镇沅县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的授课基地设在武装部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半军事化、封闭式的培训模式,帮助贫困村民改变生活习惯、转变生活观念。
科学设置的培训内容、教学老师的耐心授课、生活老师的亲切引导,这些精心的安排,让来参加培训的村民收获很多。
“我现在的砌砖技术已经达到中级工水平了,原来出去打工一天100块,现在160块了!”镇沅县小铺子村的赵玉华说,通过封闭学习,最大的收获是现在想靠自己的能力脱贫致富。
镇沅县的实践是普洱市的缩影。
2016年以来,普洱市将技能培训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实现扶智与扶志双向互动。2017年,普洱市共开展技能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培训105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072人,开展农村劳动力创业培训15300人,全市农村劳动者创业比率达72%。
服务:从单项到精准
西盟佤族自治县就业中心主任李志芬至今还记得入户调查农村劳动力情况时的情景。
“早上4点钟起床出门,晚上12点到家,是常有的事。村里的路不好走,有时为了找到一名村民要花费半个月的时间。”李志芬说,此次的精准识别不同于以往,不仅要掌握贫困劳动力个人信息、职业技能、培训意愿、就业意向等宏观情况,更要细化到在外务工劳动力数量,具体在哪些城市、哪个企业、务工工种和待遇情况,这看似简单,实为不易。
面对交通不便、语言不通、信息不对称等难题,西盟佤族自治县人社局的干部职工始终奋战在基层,坚守在一线。
“每一个数据的统计、每一项工作的推进,都凝聚着智慧和汗水,我们就业部门的每一名同志坚持业务工作和脱贫攻坚并行,这期间的付出和艰辛,让人感动,也给人力量。”普洱市就业局局长肖德兵说。
就业扶贫实施以来,普洱市人社部门把工作重点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转移,力求真正实现农村贫困劳动力“有剩余、就转移;输得出,增收入”。普洱市印发《2016202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市抓牵头协调、县(区)负总责、乡(镇)组织发动的工作机制,建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负总责、市人社局总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
为了让服务更精准,普洱市依托乡镇社保中心服务平台和省内省外人社局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输出地和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推进跨省劳务协作。
发展:从短期到系统
2017年9月10日,在澜沧县拉巴乡小拉巴村,一场别开生面的混凝土搅拌技能培训赢得了村民的欢迎。
“政府把培训送到了我们家门口,还专门为我们配了翻译老师,真的很感动。”小拉巴村拉祜族村民感慨地说。
澜沧县是拉祜族自治县,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拉祜族是典型的“直过民族”。为了能让村民更好地理解培训内容,澜沧县就业中心专门邀请懂技术又懂拉祜语言的老师给村民们授课。
为了能帮助各族群众实现精准脱贫,普洱市人社部门用心、用情、用力,投入到人社扶贫中,赢得了群众的赞誉。
2017年,普洱市思茅区就业中心在六顺镇嘎里村开展了就业创业“整村推进”试点工作。
“我们针对贫困村民推出了创业担保贷款和贷免扶补各100户的政策,重点扶持村里养鸡和茶叶、咖啡种植产业,为农村增收开辟新路子。”思茅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喻川说。
通过“整村推进”改变当地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就业创业比率,最终实现技能扶贫和劳动力转移扶贫的目标,这是普洱市就业扶贫的鲜明特色。
2017年以来,普洱市就业扶贫从关注当下,转向冀望未来。该市带动贫困村民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新增转移就业134309人,开展就业培训136502人,实现农民增收与社会和谐发展共赢。(王宝杰 李杭东 黄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