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执法中进行普法,达到让老百姓能够知法、懂法、用法?各地劳动执法部门在近年来都进行了广泛有效的探索。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江西、广西北海以及上海等省市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从他们的做法中,我们可以管窥人社部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决策部署、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不断推进政府部门普法工作深入开展的轨迹。
江西省:突出重点事半功倍
江西省劳动监察总队在普法工作中注重重点,用“三个突出”工作法,达到普法宣传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队突出普法宣传的重点内容,要求全省劳动保障监察员在年度书面审查、日常巡视检查、专项执法检查等行政执法过程中,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江西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好、解释好,真正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
“在普法中,我们注意针对用人单位关注、劳动者关心的问题开展宣传,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普法由静态普法变成动态普法,法律由纸上的法变成现实生活中的法,并逐步走进用人单位的心中。”江西省劳动监察总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江西省劳动监察总队突出普法宣传的重点,重点针对农民工群体开展权益保护的宣传普法,在全省统一制发了“致农民工朋友的公开信”,让广大农民工都能及时了解相关权益保护的法规和政策。
同时,他们突出坚持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实践与普法工作相结合的工作理念,建立“谁主管、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条块结合制度,江西省劳动监察总队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考核各设区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工作时,将“谁执法、谁普法”工作列入业务工作中,做到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
北海市:多元宣传立体普法
北海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作为劳动保障法规的执法部门,在进行普法宣传时呈现一个突出的特点——多元宣传,立体普法。该支队的负责人用“挂墙图”“小贴士”“小百科”“小课堂”“融媒体”“当头棒”等六个简练生动的名称,概括了他们普法手段的多元和特点。
所谓“挂墙图”,即将办公接访场所同时打造为法治宣传大厅,设立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栏、案件情况公开栏、公示栏,将投诉登记说明、办案流程、主要法律法规条文等制作成清楚明白的宣传牌公开上墙。
“这些‘挂墙图’简明易懂、一目了然,既方便群众办事,又益于对每一位来访者进行普法教育,有效提高来访群众的自觉守法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支队负责人表示。
北海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还将劳动维权的课堂搬到工地。该支队自去年5月以来,积极开拓思路,主动作为,创新普法宣传工作方法,在建筑工地现场开设“劳动维权小课堂”,大力开展送维权知识下建筑工地活动,共深入各建筑工地举办劳动维权知识培训课7场次,为300多名农民工授课,收到良好效果,有效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和能力,受到广大农民工的欢迎。
此外,像运用“用工建议书”这样的小贴士普法,运用法律法规汇编本这样的小百科普法,运用网络、微信公众号等融媒体平台等方式进行普法宣传,也已经成为该支队进行普法宣传的常态。
不靠一时的集中宣传,而是多方并进、润物无声,北海劳动监察支队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建立独特的普法工作体系。
上海市:市区协同重视宣传
上海市劳动保障监察总队在“执法就是普法”实践中,注重构建市区协同的普法格局,明确普法目标,完善责任考核,实现优势互补。
2017年,上海市劳动保障监察总队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宣传工作的文件,努力构建市区协同的宣传工作格局,并取得明显成效。
据悉,目前,上海市劳动保障监察总队已依托“劳动保障监察青年学习型小组”以及数个“课题调研小组”的平台,培养了一批兼顾监察业务和媒体宣传工作素养的青年骨干监察员。
此外,他们还通过加强新闻宣传,充分发挥媒体传播优势,让普法深入人心。2017年,各类新闻媒体共刊登劳动监察相关新闻报道约150篇,同比增加67%;全年分三批集中公布了36家涉嫌恶意欠薪被移送公安机关的企业名单,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在社会上形成了较大影响,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坚持以案说法也是上海市劳动保障监察总队的一个鲜明普法特点,即通过案例教学的形式把复杂的法律问题转变为群众可对照可参考的现实问题。2017年总队累计编写案例24篇,并组织骨干监察员积极向全国和上海市的专业报刊、杂志投稿。(记者 王永 通讯员 鲁晓田 叶撰文 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