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由"输血"变"造血"--安徽凤阳东陵村产业扶贫见成效

2018.01.18

正值三九寒冬,路旁的积雪还未消融,安徽省凤阳县大庙镇东陵村村民陈如芬的大棚里却温暖如春,颗颗草莓从绿叶白花中探出,长势喜人。

由'输血'变'造血'--安徽凤阳东陵村产业扶贫见成效

安徽省凤阳县大庙镇东陵村的草莓大棚里,草莓长势喜人。新华网 吴万蓉 摄

今年40岁的陈如芬,早年离异后独自抚养三个孩子,家庭负担沉重,成了村里的贫困户。村里的互助合作社知道她有创业的意愿后,主动帮助她找准草莓种植项目,为她提供土地和资金,进行专业的种植技术培训,让陈如芬走上了自主创业的脱贫致富路。

“眼下我承包了村里31个大棚来种植草莓、蔬菜,一年的收入能有十余万元,不仅成功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还在凤阳县城买了新房子,日子越过越美了。”陈如芬激动地说起这些年生活的变化。

产业扶贫,关键是培育贫困户主观能动性,让贫困群众心热起来,身动起来,靠自己的双手脱贫。除了能人带动,股份合作、产业园区带动等多元化的联结模式,也让贫困户分享着更多的发展成果。

由'输血'变'造血'--安徽凤阳东陵村产业扶贫见成效

东陵村里的新农村建设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新华网吴万蓉 摄

带领村民承包大棚,入股合作社,发展现代新型农业,这是74岁的东陵村新农村建设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冠玉最骄傲的事,“我们合作社是村里的扶贫基地,对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合作社将大棚低价租赁给他们,并提供农业指导,帮助他们自主创业脱贫。其他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每天也能有六七十元的稳定收入。”这家由他一手创办的合作社已先后帮助村里20余户贫困户就业,其中有6户成功创业。

由'输血'变'造血'--安徽凤阳东陵村产业扶贫见成效

东陵村新农村建设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冠玉正在接受采访。新华网吴万蓉 摄

据东陵村党总支书记李筱姣介绍,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东陵村新农村建设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已吸收社员三百多人,入股资金由最初的8.9万元增长到130余万元,流转土地890余亩,栽种经果林,建设钢架大棚,初步形成了一个现代新型农业产业园。

合作社通过入股股民间的资金互助,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创业方面的困难。2016年,合作社对村内大棚创业农户发放资金互助贷款36万元,为一部分村民实现了创业梦想。东陵村的51户贫困户也已经全部入股了合作社,每年年底,合作社收入的60%都会拿出来给入股的村民分红。

“未来,东陵村将致力于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大力发展花卉产业、果园采摘、垂钓、农家乐旅游等项目,吸纳更多的贫困户到产业园来就业、创业,通过旅游扶贫路子帮助他们彻底摆脱贫困,走上富裕路。”李筱姣充满信心地说。(吴万蓉)

 

( 责编:lj )
  • 就业扶贫
产业扶贫,关键是培育贫困户主观能动性,让贫困群众心热起来,身动起来,靠自己的双手脱贫。除了能人带动,股份合作、产业园区带动等多元化的联结模式,也让贫困户分享着更多的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