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县旧屋基彝族乡民居新貌。毛虹 摄
旧屋基乡安木勒村陈建国养蜜蜂赚到了钱;九龙街道干水塘村困学生赵小儒上大学的学费有了着落;老厂乡细代村穷了几十年的刘波全家住房得到全新改善……2017年,在云南省罗平县,类似这样的脱贫和增收致富事例还有很多。
罗平县是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和680个贫困县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873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2014年以来,该县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全县退出3个贫困乡镇24个贫困村、累计减贫32511人,贫困发生率由7.87% 降至1.82%,农村贫穷落后面貌得到大幅改善。
瞄准“收入倍增”,产业、就业齐推进
罗平县鲁布革乡芭蕉箐村新貌。毛虹 摄
“今年村里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上级党委政府免费给我家发放了5箱中蜂,我家以这5箱中蜂入股合作社,我成为了合作社的股东,收入有了保障,今年能顺利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安木勒村贫困户陈建国说。
脱贫攻坚,重在产业,成在产业,如何让老百姓通过产业鼓起腰包来?
罗平县实施的“收入倍增”行动,不仅在产业上着力,也在就业上下功夫。该县按照“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要求,着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乡村旅游扶贫和电商扶贫三大产业,建立了能人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与贫困户、贫困村的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该县共投入4633万元实施产业扶贫,引导4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13161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每户贫困户“有业可从、有企可带、有股可入、有利可获”。
在提升贫困群众就业技能方面,该县为每一户贫困家庭建立劳动力就业信息登记表,详细记载贫困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就业情况以及求职意愿,通过“一人一档”建台账,“一人一技”抓培训,“一人一岗”搞对接,“一人一策”保维权,做到从基础信息掌握到就业技能提升、岗位对接服务、劳动维权保障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全县9762名贫困劳动力实现了稳定就业、稳定增收、稳定脱贫。
健康扶贫拔掉因病致贫穷根
罗平县老厂乡苦干歹村新貌。卢永 摄
“以前,看病要到县城,去一次要走三个多小时的路,遇到病情特殊,病人到达县城时人已经不行了。”罗平县老厂乡细发勒村村民孙金粉说,现在好了,骨折手术,甚至生孩子剖腹产手术在卫生院就可以做,很方便。
“大病拖、小病扛,大病小病愁断肠”,这曾是罗平县山区患病贫困群众的真实写照。
在健康扶贫过程中,罗平县采取“乡村医生+乡村干部、乡镇(街道)卫生院+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卫计部门+县级医疗小分队”的“3+3”精准识别方式,县乡镇(街道)村扶贫部门及医疗卫生机构分级建立因病致贫人口数量、病种底数和看病就医费用台账;建立“健康扶贫+”工作机制,推进一对一结对帮扶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1+1”结对,签约服务全覆盖;“1+1”联建,优质资源到门口;“1+1”宣传,提前预防少得病。
目前,该县共整合资金5502.2余万元投入健康扶贫工程,28107名患病贫困群众得到治疗。
“八大行动”提质乡村振兴战略铺好底子
罗平路网建设日新月异。毛虹 摄
“现在,在政府规划和规范下,全村建有50多个种植园,环境好了,大家都在发展农家乐。”旧屋基乡法湾村委会大补懂村村民王国翠说。
大补懂村属于边远山区,自从实施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后,村内道路干净整洁,道路旁安装起了太阳能路灯,多户村民买了小轿车。
近年来,罗平县着力补齐农村脱贫攻坚的基础设施短板,累计投入49.6亿元实施了农村危房改造、乡村道路畅通、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教育文化卫生、信息服务等8大扶贫行动,统筹推进了基础设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金融扶贫、公共服务等系列工程,农村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卢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