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发展特色产业 助推脱贫攻坚 一粒马铃薯的重量——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富民见闻

2018.01.11

一粒马铃薯的重量对于城里人无非是50克、80克;但这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陇中大地的贫苦农民来说,却曾经是一家老小赖以生存的重量,是一年到头洒在黄土地里汗水的重量。而如今,每一粒马铃薯都承载起了农民脱贫致富美好希望的重量。

1月9日,雪后初霁,安定区香泉镇关门口村的一处温室大棚里,村民张林正忙着查看马铃薯薯苗的长势。“这种苗可都是货真价实的‘金疙瘩’,得小心侍弄。”张林告诉记者,他在凯凯公司占地200多亩的马铃薯原原种组培基地打工,基地每年能产1.7亿粒优质马铃薯原原种,每一粒均价0.5元。

张林口中的“凯凯公司”全称甘肃凯凯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集马铃薯脱毒苗、原原种、原种、一级种育繁推一体化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省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家门口有这么大的企业,我们就不用出外打工了。”张林说,前几年在外打零工,每年辛辛苦苦才赚几千元。后来在家门口的凯凯公司打工,一年收入不比出外打工少。

凯凯公司带给当地农民的不只是就业岗位,还有先进的种植技术。“我们创新实验的‘一草三膜’高产增收技术,原本只能产一茬,如今可以夏收薯、冬收菜,经济效益翻了一番。”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去年这项新技术在定西市6个县区推广了5000多亩,其中带动500多贫困户种植1000多亩。

“这几年,村民们在本地4家龙头企业和致富能人的带动下,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关门口村村支书刘斌感慨地说。

农民的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安定区马铃薯产业也迎来由量到质的飞跃,一个个大型种植繁育基地和马铃薯产业园区拔地而起。距离关门口村不远的地方,是正在建设的香泉镇现代农业产业扶贫产业园基地,一座座高大的暖棚整齐排列在平整宽阔的雪地里,棚内的马铃薯苗绿意盎然。

香泉镇副镇长祁玉森介绍,这里正在建设全国唯一的马铃薯原原种标准化生产和出口基地,基地通过流转土地、合作经营等模式培育引进产业主体14家,走以土地流转保底、就地输转增收、农户企业共赢的路子,将使当地贫困户从马铃薯产业年获得收入2000元以上,占当地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0%。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怎样延长产业链条,让当地的马铃薯价钱越卖越好?在安定区,部分企业探索“马铃薯主食化”的产业增收新亮点。定西经济开发区的甘肃巨鹏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这家公司将优质马铃薯加工成速冻薯条、薯块等休闲食品和特色马铃薯主食产品,将定西马铃薯产品带到美国、阿联酋及周边国家,年销售额达2.5亿元,其中出口贸易额1300万美元。这一成功实践,不仅为当地种植企业和农户提供了一条“漂洋过海”的销售新渠道,更将自己送上了“新三板”挂牌交易。

有政府政策扶持,有龙头企业带动,一粒粒马铃薯摇身一变,成了安定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2017年,安定区种植马铃薯101万亩,产薯130万吨,农民户均种植马铃薯10亩,从马铃薯产业获得收入1.2万余元。(记者洪文泉)

( 责编:lj )
  • 脱贫攻坚
一粒马铃薯的重量对于城里人无非是50克、80克;但这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陇中大地的贫苦农民来说,却曾经是一家老小赖以生存的重量,是一年到头洒在黄土地里汗水的重量。而如今,每一粒马铃薯都承载起了农民脱贫致富美好希望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