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摘帽”之际话脱贫:抓住产业“牛鼻子”充实集体“钱袋子”

2018.01.09

在广西凌云县下甲镇加西村,虽然2017年自治区组织的扶贫成效核验已经结束,全村脱贫“摘帽”几成定局,但镇村干部并未歇下来,连日来聚在村委会商量着“摘帽”后的新计划。

“保守一点算,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接近7000元,现在我们要加快养猪场和食用菌加工厂的建设,把集体经济搞起来。”37岁的村支书劳庭铁说。

“2016年你们村集体经济脱了‘空壳’,收入1万多,2017年有多少?”前来和镇村干部一起谋划发展的凌云县县长莫庸问。

“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是84425元。”听到这个有整有零的数字后,大伙儿都笑了。劳庭铁赶紧解释说,“这是一笔一笔算出来的。”

加西村属于桂西石漠化地区,全村有286户、1201人,其中壮、瑶等少数民族占47%。由于严重缺地少水,过去当地群众大多只能外出务工,主要农作物是玉米。3年前,全村贫困发生率为38%。

下甲镇干部劳文耀曾在加西村担任过党支部书记。回顾发展产业的经历,劳文耀感慨万千: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大石山里搞产业确实困难。有一年村里组织群众种辣椒,虽然获得丰收,但赶上辣椒价格大跌,一下子把群众好不容易点燃的希望浇没了。

2012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后,认为还是要千方百计把产业发展起来,否则脱贫攻坚就没有依托。为吸取以往教训,村干部多次到附近乡镇考察学习经验,结合加西村的地理气候条件,最后将种桑养蚕确定为重点产业发展路径。

经历过几次失败的群众不敢轻易响应,很多人持观望态度。时任村支书劳文耀挨家挨户做工作,可就连他的老父亲也没信心。父亲对他说:“我们村祖祖辈辈吃玉米粥,说变就能变?大伙儿不种玉米种桑树,万一搞砸了,让群众跟着你吃桑叶?”

面对村民的担忧和质疑,村两委班子成员决定自己种桑做示范,同时发动党员带头,并动员亲戚参与,终于第一批12户种上了78亩桑树。

当时,凌云县出台扶持政策,初期免费提供桑苗,并配套建设蚕房。眼看蚕茧价格稳定,种桑养蚕户收入增多,实实在在的效益面前,群众纷纷加入进来。加西村蚕桑产业终于发展起来,目前全村桑树面积有2500多亩。

“仅仅算种桑养蚕的收入,2500亩就有500多万元,人均增收4100多元。”劳庭铁说,加上油茶种植、生猪养殖和部分群众外出务工等收入,2017年人均纯收入近7000元,实现脱贫“摘帽”后,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86%。

脱贫攻坚需要全力冲刺,更需要长期巩固成果。“摘帽”之后怎么办?“摘”掉的帽子会不会再“戴”回来?对于这个问题,当地干部群众早有打算。

“只有把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脱贫‘摘帽’才会有更加牢固的基础。”莫庸说,县里专门设置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每个贫困村可以得到20万元。

2017年,在自治区财政资金支持下,加西村又建起了养鸡场,养殖本地特色乌鸡,第一批出栏的乌鸡纯利润有1万多元,第二批4000羽乌鸡已在2017年底前卖出。

作为村集体经济的另外两个主打项目,加西村食用菌加工厂和养猪场正加快建设。“一个菌棒1毛钱,20万个菌棒就有2万块。”“养猪场的规模是养100头母猪,一年收入将有30万元。”展望今年的收获,劳庭铁笑逐颜开。(王念 向志强)

 

( 责编:lj )
  • 公共就业服务
在广西凌云县下甲镇加西村,虽然2017年自治区组织的扶贫成效核验已经结束,全村脱贫“摘帽”几成定局,但镇村干部并未歇下来,连日来聚在村委会商量着“摘帽”后的新计划。 “保守一点算,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接近7000元,现在我们要加快养猪场和食用菌加工厂的建设,把集体经济搞起来。”37岁的村支书劳庭铁说。 “2016年你们村集体经济脱了‘空壳’,收入1万多,2017年有多少?”前来和镇村干部一起谋划发展的凌云县县长莫庸问。 “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是84425元。”听到这个有整有零的数字后,大伙儿都笑了。劳庭铁赶紧解释说,“这是一笔一笔算出来的。” 加西村属于桂西石漠化地区,全村有286户、1201人,其中壮、瑶等少数民族占47%。由于严重缺地少水,过去当地群众大多只能外出务工,主要农作物是玉米。3年前,全村贫困发生率为38%。 下甲镇干部劳文耀曾在加西村担任过党支部书记。回顾发展产业的经历,劳文耀感慨万千: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大石山里搞产业确实困难。有一年村里组织群众种辣椒,虽然获得丰收,但赶上辣椒价格大跌,一下子把群众好不容易点燃的希望浇没了。 2012年新一届村两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