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高质量发展”成为被屡屡提及的热词。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会议部署了8项重点工作。其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成为2018年我国就业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关于实现高质量就业,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曾作出明确论述——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也提出,要“推动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就业工作思路、制定相关政策的首要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所遇到问题提出的重大应对举措,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实现高质量的就业,破解结构性矛盾是必由之路。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应成为我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工作重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要素配置,强调解决中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重视制度的变革与完善。但是短期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免会对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部分高校毕业生、去产能企业职工以及低技能农民工等群体,他们的共通点在于其自身就业技能与岗位要求不相匹配。短期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给这几类群体的就业带来挑战。
长期来看,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就是解决就业需求与就业供给的矛盾。加强就业供给侧改革,最重要的是人的有效供给,即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引发的产业结构升级,会增加高技能劳动力工作机会,进而引导劳动者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劳动者整体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因此,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提升就业供给质量,这也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决定性因素。这就需要加强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升农民工和去产能企业职工技能水平;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合理设置专业,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还要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能力。(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