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广安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五年任务、三年完成、两年巩固”总体部署,2017年全市就业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针对就业扶贫进入新阶段面临的转移就业增长空间减小、技能培训组织困难等一系列新形势和新问题,广安市坚持立足实际、创新举措,以“四个三”工作法探新路、破难题,有力推动了全市就业扶贫工作精准提效。截至目前,全市计划2017年度脱贫劳动力已实现就业17420人,占计划脱贫劳动力总数的99.6%,动态消除了有劳动力的零就业贫困家庭,继续保持了就业扶贫工作的良好态势。
一、把控“三环节”,建好就业扶贫大数据。立足全市贫困劳动力基础数量大、分布范围广和帮扶需求差异大的实际情况,广安坚持将精准农村贫困劳动力信息作为基础工作抓牢抓实,从严把控数据采集、系统录入、动态核查三个环节,为制定帮扶政策、谋划工作举措提供可靠数据。村级数据采集常态化,确保数据真实性。在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实名制入库工作基础上,建立村级就业扶贫数据常态采集工作机制,村一级配备劳动保障协理员具体负责数据采集工作,借助其熟悉贫困劳动力情况的优势,动态采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状况、帮扶需求等方面信息,并更新到就业扶贫工作台账,实现数据常采常新。系统数据录入动态化,确保数据及时性。建立镇村两级贫困劳动力数据联动更新机制,村级劳保协理员定期将采集到的新信息汇总上报所在乡镇劳动保障站所,经办人员在比对核实相关数据后,按照农村贫困劳动力实名制管理动态要求对贫困劳动力信息变更情况进行录入,实现数据动态更新。数据核查检验随机化,确保数据高质量。建立农村贫困劳动力基础信息动态核查机制,在季度末、年度末等时间节点对各地贫困劳动力基础信息核实更新情况进行核查,同时结合日常就业扶贫督查深入贫困村查证“一库五名单”基础台账建设情况,确保系统数据与台账一致、与贫困劳动者实际情况一致,真正做实基础数据。今年以来,广安已先后完成近20万贫困人口脱贫年度标识、脱贫退出和计划脱贫人口信息采集更新工作,近期正在结合省扶贫移民系统数据比对结果再次开展数据核查更新,进一步提升就业扶贫数据质量。
二、念好“三字经”,拓展转移就业新空间。结合劳务输出规模已基本稳定的客观形势,主动融入结构调整升级大环境和产业发展新趋势推动就近就地转移,稳住基本盘、拓展新渠道。突出一个“稳”字,稳定贫困劳动力劳务输出规模。坚持把农贫家庭劳动力转移输出作为就业扶贫的重要举措,在巩固与外地现有劳务输出合作关系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与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合作,并借助渝广、津广合作契机,积极对接各地劳务需求,搭建信息对接平台,确保已有劳务输出渠道不流失,持续稳定和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劳务输出已达8.6万人。突出一个“扩”字,拓展市内转移就业新空间。积极对接全市电子信息加工等六大百亿新兴产业和电子商务等六大新兴先导服务业,提早介入开展扶贫培训、人岗对接和跟踪服务,落实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奖补政策,并精心选择典型代表企业培育就业扶贫基地、就业扶贫车间,构建本地企业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的长效机制。全市建成瑞祥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仁安药业等就业扶贫基地及车间24个,吸纳贫困劳动力400多人,带动全市年度计划脱贫劳动力实现县内转移就业近4500人。突出一个“活”字,培育农村本地就业新岗位。结合工业下乡、电商下乡浪潮,积极推进生产车间进镇入村,扶贫岗位入户到人,构建公司+车间+贫困户、农村电商+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就业帮扶方式,让贫困劳动者通过通过就地打工实现增收脱贫。如前锋结合区内轻纺服装工业发达的实际,直接将服装生产车间设到贫困村,让贫困劳动力足不出村即可上岗,人均年增收在2万元左右;华蓥市结合电子产品信息产品生产特点,在贫困村开展电子零配件来料加工,由于在家即可实现就业增收,且时间方式灵活,深受贫困劳动力欢迎。
三、抓好“三对接”,提升技能培训新成效。围绕破解扶贫培训人员组织、成效提升等难点,努力从需求掌控、组织形式、就培转接等方面下功夫,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做实做细扶贫培训工作。与群众实际能力和需求对接。依托农村贫困劳动力实名制信息采集更新基础数据,强化贫困劳动力技能状况和培训需求汇总分析,并分门别类建立台账,针对性的制定培训方案,确保精准对接群众实际状况和培训需求。今年以来,我市先后印发了《广安市2017年就业扶贫行动方案》、《关于围绕主导产业和脱贫攻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通知》等配套文件,为全年扶贫培训工作明确了路径和方向。与全市主导新兴产业发展对接。对接全市主导产业、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以举办就业扶贫专班为示范载体,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强化培训针对性和目的性,有效提高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率。全市今年计划开设扶贫专班10个,目前已开设专班11个,培训学员345个,培训后就业314人,就业率达91%。与镇村扶贫产业规划对接。立足各贫困村脱贫产业发展规划,精准分析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和种植养殖技术培训需求,进一步完善实用技术培训机制,协调整合农口、科技等部门培训资源主动开展上门培训,实现精准扶贫对象家门口参训。仅今年以来,全市就已开展农业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5992人次。
四、实施“三分类”,构建兜底帮扶新格局。按照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工作要求,把就业困难贫困劳动力兜底帮扶作为实现“有劳动力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的关键因素抓好抓实,以村级公岗兜底帮扶为依托,统筹做好已脱贫人员巩固提升、年度计划摘帽村重点开发和暂未纳入脱贫计划劳动力的提早介入。对已脱贫人员结合实际设置巩固期,确保稳定脱贫。今年年初,我市在对2016年度脱贫就业困难劳动者进行再核实、再梳理的基础上,决定对部分已脱贫但脱贫状态仍不稳定的劳动者设置一年的脱贫巩固期,确保上岗人员不因退出岗位返贫。对年度计划摘帽贫困村实施重点开发,助推如期脱贫。按照脱贫以266个年度计划摘帽村为重点实施了新一轮村级公岗开发,因地制宜设置道路保洁、安全保卫、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看护、代买代购等村级公益性岗位,做实就业困难人员兜底帮扶,助力贫困村如期摘帽、贫困户如期脱贫。对暂未纳入摘帽计划贫困村提前介入,帮助早日脱贫。针对未来两年还有400多个贫困村要脱贫摘帽,且大多位置偏远、贫困程度较深的实际情况,对这些暂未明确脱贫年度贫困村前置就业帮扶举措,根据需求在每个贫困村设置3-5个公益性岗位,用以帮扶重度贫困就业困难人员增加收入,为今后按期脱贫奠定基础。截止目前,我市开发设置的村级公益性岗位达5200多个,上岗人数达4953人,发放岗位补贴1400余万元,其中计划今年脱贫的贫困劳动力上岗1917人,平均每个年度摘帽村上岗达6人以上。(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