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加大就业脱贫政策落实,拓展转移就业渠道,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效果。截止6月底,全省组织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1.12万人次,其中人社部门开展培训2935人次;转移贫困家庭劳动力16223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5万人次的64.8%。
一、锁定目标
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制定实施精准扶贫转移就业四年期(2016年—2019年)规划。2017年在巩固上年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转移就业贫困家庭劳动力2.5万人次;组织贫困地区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3.1万人次(人社部门组织培训5000人次)。年内共计开发835个就业扶贫岗位, 11月底全部实现上岗就业。
二、夯实基础
一是按照部里就业扶贫工作总体部署,逐一核实“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数据,我省户籍贫困劳动力已核实人员占比100%;二是健全覆盖全省1622个贫困村的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台账。认真填写《青海省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统计表》,切实摸清贫困家庭劳动力底数。入户登记做到“五清”:即劳动力基本情况清、培训就业意愿清、转移就业意愿清、转移就业收入清、具体帮扶措施清。三是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相关信息录入“金保工程”系统,进行动态管理。依据有关信息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实现“一人一策”精准帮扶。
三、扎实攻坚
一是扎扎实实开展培训,提升扶贫对象就业能力。制定落实《2017年全省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将有创业愿望和准备创业的贫困劳动力全部纳入培训范围;结合贫困劳动力创业培训需求和区域经济特色,开展符合不同群体需求的创业培训,坚持“创业+技能”的培训模式,通过拉面、农家乐、电子商务等技能与创业培训的融合,帮助贫困人员提高就业创业和经营能力。上半年,人社部门开展精准扶贫技能培训2935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5000人次的58.7%。
二是扎扎实实发展劳务品牌,扩大品牌带动就业创业空间。突出青海特色,以发展“青海拉面”为抓手,推动拉面经济扩面、提档、升级,实施品牌化、特色化、连锁化发展,促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推动贫困家庭实现就业脱贫。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开办拉面店的给予一次性开业奖励;对积极吸纳贫困人员实现转移就业,并参加社保的拉面企业,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企业奖励;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拉面店开展的“带薪在岗+实训”,由拉面店支付工资,到期且具备相应技能的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对拉面店(含带徒师傅)按照带薪在岗实训人数每人给予奖励。2017年,在外开办拉面店新增209家(其中精准扶贫户开办拉面店40家),新增品牌示范店24家。截止当前,我省已在全国开办拉面店3.12万家,带动就业19.4万人次。同时,开展了全省劳务品牌推荐认定活动,评选出“大通生态旅游”、“撒拉艳姑刺绣”和“波航休闲农庄”等第三批六大劳务品牌,在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扎扎实实开展专项活动,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初,按照省政府全面开展的“百日攻坚”行动总体部署,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积极与贫困村进行对接,了解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就业需求,遴选适合的用工岗位,进村入户开展“送岗位、送培训”活动。共有115家用工单位进村招聘,提供就业岗位数2600余个,具有就业意愿的1600余名贫困群众到场参加活动,现场达成就业意向性协议300人次,发放资料2500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