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经验

江西弋阳:打造“就业扶贫车间”助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2017.12.11

弋阳县劳动就业服务局结合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从贫困人口实际出发,打造以“就业扶贫车间”为载体的就近就地就业脱贫模式,成功实现了部分贫困劳动力的有效脱贫,一定程度缓解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难题,发展壮大了贫困村的集体经济,营造了就业脱贫的良好社会氛围。目前,全县已建第一批“就业扶贫车间”10个,第二批陆续申报二十余个,累计吸纳各类就业困难人员近千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00余人。

一、贫困劳动力就业新模式

一是厂房式“扶贫车间”,旧厂房长出新产业。充分利用连胜、七0一等弋阳老工业基地的老园区的闲置老旧厂房,建立就业扶贫车间,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创办分厂或加工车间,引导周边农村贫困劳动力从事产品初加工、来料加工制造等轻工业。如被我县第一批认定的“就业扶贫车间”弋阳县丹妮日用品有限公司就是租用原国有连胜工业园内企业的老厂房场所,让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该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低保户10余人,每人每月平均收入2500元左右,扶贫效果显著。

二是居家式“扶贫车间”,把岗位送进家。充分利用闲置的农家庭院、民居民宅建立分散加工式的居家式就业“扶贫车间”,如被我县第一批认定的弋阳县秋英箱包厂、弋阳圭峰镇凯美制衣厂等“就业扶贫车间”就是以无法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为重点,组织贫困人口从事来料加工等手工、缝纫生产活动,为当地农村贫困劳动力居家就业创造了便利条件。圭峰镇贫困人员邹荣华腿脚有残疾,行动不便,为了方便类似邹荣华这样的残疾贫困人员就近就地就业,圭峰镇凯美制衣厂还把缝纫机床设备及加工原材料送至他们家中,让其不出家门就能上岗工作,并安排专车每天上门收取做好的货物。

三是合作社式“扶贫车间”,抱团取暖,共同致富。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扶贫资金等入股,除领取分红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到合作社务工,领取工资。如第一批认定的弋阳雪蜜实业有限公司就是围绕果树种植等产业,采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方法,经济和社会效益良好。

二、公共就业服务新手段

一是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企业龙头作用,坚持通过就业扶贫政策引导,提高就业服务水平,扶持园区企业发展,提升经济效益,如我县被省人社厅授牌的就业扶贫示范点江西佳尼工贸有限公司就落户在园区内,该企业积极主动吸纳残疾人、低保户、贫困户使其安心工作稳定就业。通过省级就业扶贫示范点企业示范带头及辐射延伸作用,我县高新园区内各企业共吸纳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百余人。

二是充分发挥“就业扶贫车间”作用,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解决企业用工难题。企业招工难一直是困扰就业部门的“老大难”问题,尤其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旦缺工,产能就要下降,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就业扶贫车间”的建立一定程度缓解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难题,现在,缺工企业把车间搬到了乡镇、村落,合理利用集体活动场所旧址、闲置的民房和废弃的厂房改建车间(加工点)。企业招工用工直接在镇、村委会摆摊设点,靠村民自发的宣传带动,招聘效果显著,进一步降低了招工成本、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

三、就业扶贫政策新红利

一是对设立“就业扶贫车间”的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6个月以上的,企业每吸纳一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给予每年度1000元的房租、水电补贴。

二是给予创业担保贷款资金扶持,创业担保贷款中心主动服务到位,对设立“就业扶贫车间”的企业,优先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扶持。

三是加大培训扶持力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围绕“就业扶贫车间”的技能培训需求,对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上门开展免费培训,并给予参加培训的贫困劳动力每人每天20元的补助,同时,组织开展培训进企业活动。

弋阳,这片红色的土地,现如今正如革命先烈方志敏同志所说的那样“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变化”。

 

( 责编:lj )
  • 就业扶贫
弋阳县劳动就业服务局结合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从贫困人口实际出发,打造以“就业扶贫车间”为载体的就近就地就业脱贫模式,成功实现了部分贫困劳动力的有效脱贫,一定程度缓解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难题,发展壮大了贫困村的集体经济,营造了就业脱贫的良好社会氛围。目前,全县已建第一批“就业扶贫车间”10个,第二批陆续申报二十余个,累计吸纳各类就业困难人员近千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00余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