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两旁,泛黄的山林里,五角枫枫叶依旧火红。如此美丽的景色,给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增添了勃勃生机。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时,科右中旗作为深度贫困地区代表之一发言,旗委书记白云海介绍当地贫困情况和脱贫工作时,总书记十分关切,几次询问详情。
在该旗采访时,记者处处都感受到这里各族干部群众脱贫的干劲和决心。他们牢记总书记的教诲和嘱托,精准发力、持续用力,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工作要求和脱贫路径,坚持在精准扶贫上下“绣花”功夫,结合实际创新推出“123”扶贫举措:一是启动农牧民素质提升行动;二是驱动“产业发展、危房改造”两挂车;三是织密“教育、健康、救助”三张网。截至目前,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6.73万人减少到现在的1.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7%下降到7.8%。
“一带两转三改”——要过美日子,先扶精气神
“书记,我们改编了一个‘懒汉种地’的小品,你给看看?”见嘎查书记刘海林来了,正在西日道卜嘎查小舞台排练的白富德让他给把把关。
能唱又能演,白富德是嘎查乌兰牧骑的台柱子。为了配合全旗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宣讲团到嘎查宣讲,白富德正带领大家进行排练。“以前农闲时,大家就聚在一起喝酒打麻将。后来嘎查组织我们成立了乌兰牧骑,不光演勤劳致富的故事,还把政策法规、生活习惯都编成了节目,大家可爱看了,明白了好多知识和道理。”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化,科右中旗旗委、政府发现,很多工作在推进过程中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阻力和困难,群众思想认识跟不上、积极主动性跟不上、自我发展能力跟不上、“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脱贫和防止返贫两方面的压力都很大。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们实施了‘一带两转三改’为主要内容的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即党支部带动,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环境,改变陈规陋习,改变饮食习惯。其中‘两转’是关键,是启动脱贫致富的‘新引擎’。”科右中旗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秀芝对脱贫攻坚工作有着清醒的认知。“贫困群众不仅是脱贫的对象,更是致富的主体,摈弃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就是针对致贫、脱贫、返贫、致富等关键症结,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切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群众从‘等着扶’变成‘我要富’。”
目前,科右中旗12个苏木镇已经建立了30个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示范嘎查,西日道卜嘎查就是其中之一。规划整齐的房屋、功能齐全的服务设施、农牧们幸福的笑脸……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在短短几年间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长到两万元。
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整体进入产业链条
早晨8点,布敦化牧场第四生产队的包立军,已经将收获的17亩南瓜子拉到了内蒙古中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过货场。他一边用大塑料锹把南瓜子铲到机器中,一边与公司验货员看着秤上的分量。“南瓜子是第一年种,一共种了17亩,一亩能产200多斤,每斤收购价格是7元,这一车卖了近两万元,生活一下子就富裕了。”他说,“以前就是种玉米,70多亩地一年到头也就是收入两万多元,今年和公司签了南瓜子种植合同,我们只管好好种,种子、化肥都是公司提供,不论市场如何,公司都会回收我们的南瓜子的。”
包立军只是公司与460户农牧民签署订单种植户中的一位。公司董事长王光跃告诉记者,作为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户致富,帮扶贫困户脱贫为己任,过去采取的是订单、土地流转、基地建设的扶贫模式,大家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去年,公司与贫困户和农户进行合作式经营,采取利润分成式经营和固定收益式经营两种模式。目前,全旗已经有1.03万亩土地投入到企业中,所取得的净收入公司和农户按五五分成。按照公司规划,下一步将推行农户及贫困户“五亩经济田,一亩水果园”的扶贫措施;大力推广南瓜子和特色水果种植,实现贫困户户均年净收入8000元以上的脱贫目标,真正实现以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扶贫的精准扶贫之路。
“截至目前,科右中旗的众多龙头企业与全旗所有贫困户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运用‘公司+农牧户’‘合作社+农牧户’多点发力模式,每户每年获得不少于12%的稳定收益。”副旗长王海英说,“由过去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小生产到现在抱团对接大市场,扩大规模、搞深加工、培育品牌,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实现了市场化订单、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种植、品牌化销售、技能化经营,产业扶贫已经成为全旗促农增收的主导产业,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十足。”
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特色产业带动贫困妇女增收
在图什业图王府刺绣扶贫车间,蒙古袍、桌布、靠背等200多种刺绣产品摆放醒目。在这里,蒙古族刺绣技艺在传承的同时,正在改变着贫困户的生活。
今年已经53岁的吴香云患有心脏病,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家中又有两个孩子需要抚养,属于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4月来到刺绣车间工作,每月能多收入1000元左右,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见到记者到来,代钦塔拉苏木道兰毛都嘎查低保户王秀莲高兴地把手中的刺绣作品展示给记者看:“我60岁了,重体力活也做不了,我做刺绣也不太费体力,还能做家务活,这一个月下来还能挣2000多元钱。”
蒙古族刺绣主要针对的是当地的贫困家庭妇女,在对他们进行免费培训后,刺绣扶贫车间根据质量全部回收。目前,蒙古族刺绣培训班在全旗173个嘎查开展了培训工作,累计培训5000余人。
科右中旗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协会主席福林告诉记者,通过刺绣扶贫车间,今年底预计能为全旗2000余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约占贫困户总收入的40%。
“王府刺绣产业拓宽了农村牧区贫困妇女就地增收的渠道,真正实现了贫困妇女足不出户增产增收,同时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幸福生活氛围。”旗政协主席白晶莹说。(马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