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湖南绥宁:“旅游+扶贫” 托起最美花园阁

2017.12.01

傍晚,夕阳斜照,渔舟唱晚,灯火闪耀,酒香飘溢,水乡古村似诗如画,人处其间,恍然桃源琼瑶。坐在船中,看岸边游人如织,观水中映影如画,听樯橹划破水声。远山如黛,青瓦白墙,翠竹摇曳。不远处的广场上,旅客与当地群众踏着音乐欢快起舞、顽童穿越人群嬉戏打闹……

记者28日走进了湖南省绥宁县国家湿地公园花园阁村,实地感受一个穷山村的巨大变迁。

一支队伍 一次真心的感情投入

花园阁村,地处巫水河中游,人口3867人,由原石江坪、石脉、花园阁三村合并而成。境内山高谷深,河网密布,交通不便,资源匮乏。长期以来群众生活环境脏、乱、差,农村贫困面大,致贫原因多,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难度大,是绥宁县乃至邵阳市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2017年,扶贫工作进入攻城拔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如何打赢花园阁村脱贫攻坚战,是绥宁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洪煜东放心不下的事。4月24日,他将单位工会主席万先勇、维稳办主任梁涛叫到办公室,一起分析国家脱贫形势,研究如何加快花园阁村脱贫步伐。最后,洪煜东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两位都担任过多年的乡镇正职,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我相信一定能将花园阁村的扶贫工作干好,干出特色。”

4月29日,正是初夏的日子,万先勇、梁涛两位扶贫干部住进了村部。没有住房,就将村部杂物间改造成卧室;没有灶台,自己动手浆砌;没有办公桌,就在二人凳上支一块胶合板;队员梁涛调侃说:“斯是陋室,扶贫至上。”

在接下来的日子,万先勇、梁涛就开始了紧张的精准识别工作。205户672名贫困户,两位扶贫干部昼出晚归,马不停蹄地核对数据,整理档案。精准识别工作进入到了关键时刻。5月12日早上7时12分,万先勇的电话响了,姐夫王顺林心情沉重地告诉他:“父亲不吃不喝,神情与以前大不相同了,有时间回家一趟,可能大去的日子不远了。”接到电话,作为扶贫工作队队长的万先勇心中五味杂陈。伤感地说:“我刚来村里,工作忙,一时走不开,姐夫你就多操心了,有情况马上打电话给我。”当天上午,万先勇与梁涛与往常一样,挨门逐户与贫困户沟通、了解情况、宣讲扶贫政策……

在全村产业脱贫动员会上,万先勇说,花园阁村自然景观奇峻秀美、历史遗存丰富多彩、民俗风情独具特色,又有国家湿地公园、国家传统村落、全省少数民族最美村镇,武靖高速互通口不足2公里,交通与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这是花园阁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要大力发展猪、羊、鱼及荷花、青钱柳、油茶等种养业,进一步改善村内旅游基础设施条件,鼓励适度发展农家乐第三产业。

在扶贫队和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投资90万多万元,修建并硬化通组水泥路3.6公里,一批灾毁工程得到了恢复,涌现了一批种养大户,新开办农家乐9家,一批贫困户找到了脱贫致富的产业路径。

一个单位 一串感人的帮扶故事

在花园阁村扶贫,不是一个扶贫工作队的事,万先勇、梁涛只是其中的代表,身后有一个强大的支持团队,那就是绥宁县委政法委。领导、普通干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纷纷走上扶贫第一线。借助“精准扶贫”的春风,引领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一串串感人的扶贫故事,正在巫水河畔一一传扬。

2017年以来,花园阁村的挂点领导绥宁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洪煜东到村走访调研不下10次,挨门逐户,嘘寒问暖,了解致贫原因,商量脱贫办法。暑假期间,在走访帮扶对象李林杰时,得知读大学的女儿李晓蓉、儿子李晓刚下期学费无着落时,洪煜东当即与绥宁县绿都超市、县人武装部有关负责人进行对接,安排姐弟俩做暑期临时工。两个月时间,包吃包住,姐弟俩还拿到了7000多元的劳务费,极大地减轻了李家的经济压力。

绥宁县政法委副书记侯秀山,在走访留守老人、贫困户曾凡杰时,了解到他想养猪,苦于没有头本。侯秀山毫不犹豫地掏出1000元现金。每次上门走访,都要看看猪的长势情况,指导他及时调整饲养方法。

绥宁县政法委副书记沈云明在走访贫困户时,看到贫困户连吃饭的桌椅板凳都没有,沈云明自己掏钱,买了桌子、4条板凳送给他。结对帮扶对象杨文增想养鸭子,沈云明又从市场上买了30只鸭苗,亲自送到他家中。

绥宁县政法委维稳办副主任苏小红,在走访帮扶对象李永华时,了解到他儿子、儿媳都是聋哑残疾人,孙子将面临辍学。苏小红亲自到县教科局协调沟通,为李家孙子争得了每年4000元的助学金,而且直至考上大学。

绥宁县政法委的每一位党员干部心系贫困户,关爱贫困户,不仅送温暖,更送技术,确保每一位贫困户能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2017年4月12日,精心组织了青钱柳实用栽培技术培训班;11月21日,又举办了东山花猪实用养殖技术培训班,贫困户和当地群众共300多人参加。与此同时,发动单位党员干部献爱心,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挤出5万多元,帮助村里改善办公条件,修建村部停车场。

一张蓝图 一组醉美的乡村画图

花园阁村,一条玉带水,一条湘黔古道,一座风情独具的明清古村,一处风景绝佳的“世外桃源”。水澹澹兮,生烟雨;山青青兮,涤尘心;云缈渺兮,延年寿。花园阁,一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皆属上乘的醉美之地。

为开发花园阁这块热土,绥宁县委书记唐渊、县长罗玉梅等主要领导多次到花园阁村进行旅游扶贫指导,敲定发展蓝图。在开发过程中,绥宁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采用“以旅游为先导、以产业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体验为价值、以乡村复兴再造为目标”的“旅游+扶贫”的开发新模式,致力打造“守一寸土地,创一份产业;护一方生态,造一片风景;活一地文化,留一抹乡愁”的美丽乡村示范点。

在绥宁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花园阁村相继投入2300多万元,修建了全县第二大风雨桥,进村牌楼2座,戏楼1座,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村部文化广场,1200多平方米的回廊,拉通了1.5公里的进村旅游通道,铺装青石板旅游步1500多米,所有路口都增设了旅游标志标牌,第一期投资360多万元的防洪景观带正在紧张施工,20多栋民居完成了民族风格改造……一座风格鲜明、风情浓郁、风味绵长的特色旅游古村初步形成。

近三年来,花园阁村先后成为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国家级传统村落、湖南省最美少数民族村镇。一张张闪亮的金字招牌,不仅折射了花园阁村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极大的激励了当地村民和贫困户参与旅游开发的信心与决心。

旅游扶贫是风向标,是指路明灯。百林园山庄总经理黄江萍告诉记者,以前在县城经营东方宾馆,兼营百味烧烤,一年下来,没挣到多少鈛。看到老家的旅游热起来了,便主动放弃县城的事业,投资200多万元,将老家改造成山庄。经营近一年,每月收入在2万多元。国庆长假期间,每天收入近万元。

在巫水河畔的风光带上,杨文清老人告诉记者,每天最惬意的事,就是在黄昏时分背着手“巡视”自己生活了70多年的村庄。“我做梦都想不到村子能变得今天这样美,每天村来好多客人。”说起村里的变化,老人沧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旅游+扶贫”,这个小村庄时时处处凸显出精准扶贫的美丽印记:村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条路、每一处景,都闪耀着党的扶贫政策的光芒。如今,花园阁,不仅是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而且大部分村民过上了“绿富美”的幸福生活。(龙宪智 谭历伟 龙秋萍)

 

( 责编:lj )
  • 扶贫攻坚
湖南绥宁花园阁村扶贫经验及成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