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做法

精细服务一路相伴 全国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综述

2017.10.08

精细服务一路相伴 全国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综述

2017年8月,46岁的卢芬兰实现了人生新的跨越。

“从没想过在这个岁数,还能在新的岗位上有所作为,这让我和家人对未来充满信心!”2015年12月,曾是“杭钢劳模”的卢芬兰,在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关停半山钢铁基地职工分流中离开了杭钢,应聘到紫光环保公司工程管理部工作。

那次的离别,让卢芬兰非常难过与不舍。

“我和爱人都在杭钢工作了20多年,那里就是我们的家,一方面舍不得离开,同时还担心到新的岗位能不能适应。”然而,一年半后,卢芬兰已经成为紫光环保公司的设备管理专业人才,在新的岗位上创造了新的佳绩。

选择告别,就是选择了开始。卢芬兰的经历,是很多去产能分流职工的缩影。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2016年起,我国钢铁行业将利用5年时间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煤炭行业3-5年要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两大行业去产能共涉及约180万人。如果将煤炭、钢铁行业上下游产业受影响职工考虑在内,安置职工任务则更加繁重。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去产能职工安置工作进展平稳有序。截至2016年末,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已分流安置职工72.6万人。

“积极稳妥地安置好职工,是人社部门必须肩负的使命担当。”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说。

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就业任务艰巨繁重、劳动者诉求日益多元的情况下,这一轮较大规模、较为集中的职工分流安置工作推进总体平稳,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兜牢民生底线——多渠道分流安置职工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历史时点。

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妥善安置职工则是其中的关键,亦是难点。

面对严峻挑战,人社部门迎难而上,主动作为。

2016年伊始,人社部成立专门班子,召开专题会议,对全力做好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过程中的职工安置工作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部署和安排。

2016年4月,人社部等七部门出台《关于在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过程中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的意见》,多渠道分流安置职工,兜牢民生底线,为各地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随后,人社部陆续出台了职工安置配套文件和应急处置预案等专项文件,开发上线了职工实名制信息系统,启动实施“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特别职业培训计划”。

然而,各地遭遇的难题远超预期。

作为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面临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工业生产形势严峻、消费需求不旺等多重压力,职工安置压力较大。河北、山西等去产能任务繁重的地区则在奋力探寻脱困与转型的支点。

全力兜住民生底线,是责任,是目标,更是希望。

2016年11月1日,人社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东北等困难地区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针对东北等困难地区去产能任务比较集中、职工安置任务重、一些资源枯竭城市就业门路窄等问题,做进一步部署,提出于2016年第四季度至2017年底,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动员全系统之力,开展劳务对接、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等11项专项活动,缓解东北及河北、山西等困难地区就业压力。

这犹如彼岸灯标,照亮了前行的路。

一路风雨同行——共同探寻解决之道

作为杭钢人力资源部部长,姜增平对半山钢铁基地职工分流安置那150天的火热,仍然记忆犹新。

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压缩钢铁产能的总体部署,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作出2015年底关停杭钢半山钢铁基地400万吨产能的决定。

从2015年8月24日到2016年1月22日的150天里,杭钢人以“五加二”“白加黑”、平均每天工作16-17小时的超常规工作状态,化解了涉及2万人次的19个历史遗留问题,顺利关停半山钢铁基地400万吨产能,平稳有序分流安置1.2万人,创造了“杭钢奇迹”。

“在杭钢经历的这次历史性变化中,党和政府一直关心着我们。我们与人社部门接触是最多的,他们始终与我们一道,解决各种难题,真诚、细致、周到地为我们服务,让人感动。”姜增平说。

杭钢的探索,是全国很多企业去产能过程的生动写照。

在此次历史变革中,许多企业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依法依规分流职工,大力挖掘内部安置潜力,科学制定安置方案;许多职工承受着下岗失业、收入下降的痛苦,毅然全力支持企业的改革和转型。

在化解过剩产能的风雨路上,人社部门与企业和职工同呼吸、共命运,竭力探寻一切可能的解决之道,一路相伴,温暖同行。

任务繁重的黑龙江省通过组织化分流上岗安置、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等方式,建立兜底保障机制;

浙江省人社厅坚持提前介入,会同企业组成400多个政策解读组深入车间、班组与职工交流谈心、解疑释惑;

“跨产业安置、跨行政区划安置、跨所有制安置”,这是山西省面对重压,积极探索出的良好经验。

“面对严峻挑战,我们全力以赴,用心用情做好每一件工作、处理好每一个细节。”山西省人社厅厅长白秀平说。

山西人社部门整合相关资源、协调各方力量,从出台文件到降低社保费率,从配合企业改革到加强职工培训,从延伸产业拓展就业渠道到跨区域深挖就业空间,千方百计地做好职工安置工作,与企业和职工一路同行,共渡难关。

寻找转型之路——开启跨越发展新阶段

8月的一天,尽管天气炎热,43岁的雷保云仍外出跑业务。

“现在的工作来之不易,我非常珍惜,拼尽全力也要把工作干好。”在山西焦煤高阳矿上工作多年的雷保云,如今是山西金鑫软实力公司的一名业务员。

近两年,雷保云所在的矿生存压力持续加大。2016年,原本是矿井送风工人的雷保云和几名工友选择走出来,进入山西焦煤双创基地。

“尽管面临着学习新技能的压力,但我们知道,企业转型发展是必然的,早一步与市场接轨,未来发展的希望就越大。”雷保云说。

雷保云所在的山西焦煤,是我国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加工企业和炼焦煤市场主供应商。面对困难和挑战,山西焦煤积极谋划转型升级,于2016年4月成立了双创基地,开启了跨越发展的全新阶段。

山西焦煤的探索是一扇窗。面对资源枯竭、产能过剩、市场萎缩等重重压力,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接续产业、培育增长新动能,已是势所必然。

王石凹煤矿是铜川首批去产能关停煤矿之一,2015年10月封井“退役”。如今,铜川市政府与铜川矿业共同打造文化旅游、工业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国家4A级综合性旅游景区——王石凹煤矿遗址公园,预计可带动就业2000人,景区年收入8000万元。

这样的转型,充满希望。

杭钢以“走出半山,走进市场,发展杭钢”为主题,大力实施“四轮驱动、创新高地”发展战略,力争到“十三五”末,成为全国城市钢厂关停实施转型升级的样板、浙江省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示范。

这样的“转身”,值得期待。

2016年12月,滴滴出行公司与山西焦煤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和去产能帮扶协议。

“我们希望与人社部门、去产能企业一起,探索一条新路,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真正的帮扶和保障。”滴滴出行公司董事长程维说,滴滴将为去产能职工开展优先录入、专项培训、现金奖励等提高收入的帮扶支持。

这样的创新,孕育着希望。

在寻找转型发展的探索中,人社部门和社会各界一道,用精细、温暖、优质的服务,与企业和职工并肩同行,让相互搀扶的情义留在心间,让携手共进的温暖化为力量。(王宝杰)(人社部等七部门《关于在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过程中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的意见》 姜伟伟制图)

( 责编:lj )
  • 公共就业服务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2016年起,我国钢铁行业将利用5年时间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煤炭行业3-5年要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两大行业去产能共涉及约180万人。如果将煤炭、钢铁行业上下游产业受影响职工考虑在内,安置职工任务则更加繁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去产能职工安置工作进展平稳有序。截至2016年末,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已分流安置职工72.6万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