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代表中国就业促进会,热烈祝贺专家委员会成立,由衷地感谢各位专家的参与和支持。
在这里,我想讲两个意思:
一、关于专家委员会
多年来,由于能够将专家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理念主张吸收到就业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就业工作实践之中,在设计规划路线和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时,听取专家的论证意见和重要建议,都使我们受益匪浅。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就业改革发展之路之所以能在重重压力下走得较为稳当,保持较为正确健康的方向,避免较大的反复和折腾,是与专家们的指点和支持分不开的。我这里略举几例:
上世纪80年代末,对市场导向改革的否定之潮,曾使劳动制度改革陷入困惑。正是由于专家们大声呼吁要坚持市场机制的改革方向不动摇,从而坚定了政府部门改革就业制度和劳动制度的决心并逐步引向深入,避免回到计划管理的老路上去。
上世纪90年代初,面对民工流动大潮,产生了"关城门"和"开城门"的制度政策之争。正是由于专家们高声疾呼要遵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的规律,坚持城乡统筹就业的方向和道路,从而使政府部门的政策从限制农民工进城转换到支持农民工进城,进而实现就业的城乡统筹、均等的公共服务和扩充的保障。
上世纪90年代末,面对结构调整中下岗失业的剧增,政府实行了一系列保稳定的政策。在推行这些政策过程中,专家们从多个方面建言献策,比如由政府财政来支付一代人改革的成本,并由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用积极的再就业来实现最根本的保障,并由此推进政府促进、市场调节和劳动者自主就业新格局,等等,使得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取得决定性的成果,帮助共和国度过了难关。
进入新世纪,专家们对"就业优先"的主张,对制定实行积极就业政策的建言,对改革传统教育加强职业培训促进素质就业的重要意见,对失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的方案设计,都渗入到政府部门研究制定就业方略、就业规划、就业法律、就业政策之中,并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就业冲击,中央决策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两手抓,统筹安排大学生、农民工、就业困难者三个群体,坚持市场就业的同时政府大力推进职业培训、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可以说,专家们的研究、分析、意见、建议,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致使中国就业不仅冲出巨大危机的重围,并且拓展出一片新天地,构建起新格局。因此,中国就业的改革发展,与专家们参与、支持与建言献策分不开的。
中国就业促进会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为专家们搭建一个好的平台和桥梁,使专家的作用得到更好体现,使专家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交流、对话更加畅通,使专家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为政府部门所吸收合应用,使专家们的主张建议乃至批评意见能够直达政府部门,产生应有影响和作用。为此,希望促进会全心全意、千方百计做好为专家服务工作,希望参会各司局向专家们认真学习、虚心求教。
二、关于就业优先战略
中国就业是民生头等大事,只有就业才有收入,才有社会交往和劳动关系,才有社会保障;有就业也才能实现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有就业才能给后代带来希望。因此,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只有解决好千家万户亿万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实现社会和谐和小康。因此,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巨大劳动人口的国家里,当民生问题终于能够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当实现民生指标终于能够等同于甚至大于GDP指标时,就业的民生之本属性和生产力要素属性都使其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容置疑。
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来自于实践的总结,但专家的建议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专家提出就业优先的观点时,虽然没在决策高层引用,但已在研究制定政策和实际工作中得到重视并产生影响;2002年中央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2003年,中央政治局举办就业讲座时,专家们再次系统地提出来,得到高度重视;中央明确提出要将促进就业摆到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位置,实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经过六年积极就业政策和两年就业促进法的实施,特别是经历金融危机冲击后,全社会对就业问题的认识更加一致,中央高层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都正式使用了就业优先的提法。
我部已将就业优先列为"十二五"就业规划的方针和主线,要在四个方面充分体现:一是必须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经济增长拉动更多就业增加。二是确定经济发展计划和实施宏观调控时,重点考虑对就业的影响,确保更加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三是公共财政预算和支出必须充分保障就业工作的需求,建立政府对就业投入的保障机制。四是要把就业效应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最主要指标,作为考核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