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010--84661166(编辑部) 中国就业网首页
典型案例

拿什么来拯救你的职业

关键词:职业枯竭 职业规划

案例介绍:

近日,职业指导室接待了一位名叫小琴的来访者。小琴,女,37岁,某大型企业职员,从业12年。单位里的老黄牛,业务骨干。8年前,因为勤勉肯干,她从一个科员晋升为科室主任。这些年来,为了工作,她家里的事很少顾及到,加班是常态,下班后也是把工作一起带回家。为此丈夫一直埋怨她对家人不管不顾,让她心里既愧疚又无奈。前不久,单位里又要她上一个项目,她明显感觉力不从心,筋疲力尽。“有时候我真的觉得工作就是一种负担,压得我喘不过气,这么多年来我在单位身心俱疲,家人也不理解我、责备我,我都快要被工作逼疯了,胸口好像总是压着一块大石头,让我喘不过气来。怎样才能从工作中解脱出来,不被工作所累?我曾经尝试过跳槽,但那些单位的薪酬待遇又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所以跳槽这件事儿就一直没有成功。”小琴的语气中充斥着焦虑、无奈和绝望。

案例分析:

小琴的案例颇具典型性。她目前的职场状态其实映现了职场中越来越凸显的一大顽疾症状——职业枯竭。身在职场的你是否也有小琴这样的情况呢?如果有,那应当充分予以警惕,因为你可能已经接近或步入了职业枯竭期,若不及时修正,后面的职业道路会越发坎坷,令你寸步难行。

职场中,最可怕的就是遇到“职业枯竭”。如果把“职业倦怠”比作一艘茫茫大海中即将没有油的快艇,那么“职业枯竭”就是一个燃料耗尽的破船,随时有倾覆的危险。那么造成“职业枯竭”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是人对名利的贪求,牵制了人的内心,我们工作不再是内心的渴望和需求,而是外部动机的主导。我们成了收入的傀儡,成为追求名利的工具,一旦工作不能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物欲,就会想到跳槽,换一份新的工作来满足。但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工作岗位是有限的,当现在的工作不能满足自己欲望,而又无法通过换工作来解决问题时,职业焦虑、职业倦怠乃至职业枯竭就会接踵而至。

除了个人的因素,外部社会的大环境因素也是导致职业枯竭现象层出不穷的主要诱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竞争压力大。中国社会目前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人人都有一种落后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意识。我们从“大锅饭时代”进入“竞争时代”,竞争气氛非常激烈,已经远超西方国家。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绝大数人的精神都是处在紧崩的状态。

2. 人口因素。虽然中国目前人口红利已经逐渐降低,但人口基数庞大,劳动力资源相对充分,使职员相对于用工企业处于劣势地位。用人单位容易报以这样的心理——“爱走就走,反正想做的人多着呢”。导致职员的地位处在容易被忽略的境地。

3. 文化因素。很多企业是集体主义文化,对职员的物质和生理上的关心远远大于心理状态的关怀。并且,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企业很容易沿袭大家长的作风,容易让上下级关系失衡而产生矛盾。

因此,在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双重负面作用的推波助澜下,加剧了个人职业枯竭的形成。

案例指导:

“职业枯竭”是当今职业社会亟待解决的高危问题,不仅严重影响职场人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整个社会就业大环境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何才能够有效缓解“职业枯竭”,让职场人的心灵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我们略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 个人因素方面。

(一)提升职业道德修养

不断修炼、提升自己的职业伦理或者说职业道德。用一颗平常心、平等心、清净心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少一份功利,多一份奉献。将“工作为了自己”的念头转变过来,变成“为整个社会工作,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念头。如若能做到,即便工作再辛苦,也只是身累而心不累。因为勤奋工作,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真正人生价值的体现。不要再被外部的欲望所左右,要成为自己内心的主人。有了职业道德的滋养,“职业枯竭”何愁无解?

(二)做好职业规划

良好的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使个人更理性地看待工作,更好地实现职业目标。在职业生涯的开发阶段,个人可以对自己的潜能进行科学测评,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制订方向、目标、时间和方法,使其具备可操作性。在职业发展阶段,不断调整、改善最初制定的职业规划,使之与自己的职业道路更加契合。

(三)确定职业锚

职业锚是指个人职业生涯选择发展的中心。由于职业锚是个人和工作情境之间早期相互作用的产物,经过若干年实际工作后才能被发现,因而我们大多数人的靠前阶段的职业,往往不会是我们的终身职业。职业锚明确的人一旦找到了个人职业的中心点,则会“下锚”生根,努力创新发展。从而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因此,在职业生涯中,能找到职业锚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

二、 环境因素方面

(一)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扎根学校

学校教育要重视并大力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小学、中学、大学开展一系列的阶段性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课程。职业规划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尤为重要,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健康生活、快乐工作,关系到社会能否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企业之魂

企业应当树立“员工是企业的灵魂”这一观念。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国家尚且如此,企业亦复如是。企业应当以人为本,不仅在生活上关心员工,更要在员工心理健康以及职业发展上下功夫。

1. 注重素质培养。企业要注重培养员工的社会心理素养,增强员工对工作压力的承受能力,使员工真正认识自己和所从事的工作的内在价值,从而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2. 提供职业发展空间。企业应保证员工有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充电,不断掌握新概念和新知识,使员工的消耗能得到及时的补充。要与时俱进,根据员工观念和知识上的缺陷,有计划地组织一些针对性强的培训科目,弥补员工的知识漏洞,增强员工的职业技能,为员工晋升到更重要的工作岗位创造有利条件。

“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只要我们守住自己的“职业真心”,在茫茫职海中就不会迷失方向。以出世之心处职场之事,就会得“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的大自在,职业枯竭还会出现吗?

(上海市普陀区就业促进中心  普陀区职业指导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