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小张,女,25岁。硕士毕业于美国前30大学的整合营销专业。小张从小就有明确的职业方向,期望在教育媒体类公司有所成就。回国后入职一家人工智能教育公司商务助理。然而不到半年,心力憔悴的小张就辞职了。她感慨道:理想与现实差别太大。单位没有系统培训,前两个月跟着不同的人做些杂活,后来就直接给了项目。公司没有人告诉我怎么做,也没有谁做过类似的项目,担心自己做不好,压力很大,心里很抗拒,完成项目需要拓展的知识也看不进去,对需要学习的新东西根本提不起兴趣,最后,硬着头皮做完,也没有得到任何反馈。现在自己对这个行业的兴趣也没有了。
【现象分析】
张小姐的这个困惑在职场新人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职场小白顺利进入职场一般需要经历四个阶段的心理适应期:蜜月期、受挫期、低迷期和着陆期。职场新人对新工作充满憧憬,信心满满,对工作充满热情,干劲十足,会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与预期不一致,自己并不那么受到重视,或者是努力的结果未能得到认可,积极性很容易遭受打击,产生受挫心理;累积的挫败感和失落感让人后悔、迷惘,甚至想跳槽;多数人在经受了心理考验后,对工作渐渐领会,逐渐融入新的企业文化,客观看待得失,在心态上开始进入“着陆”期。
然而,像张小姐这样把兴趣作为择业首选因素的职场新人,在经过蜜月期后,面临与理想差距很大的现实时,陷入受挫、低迷期不能自拔,对工作开始拖延、逃避和放弃,未能顺利完成心理的着陆。习惯于被老师引领和肯定鼓励的小张,面对没有先例和正确答案的任务,不知所措;任务完成后没有及时收到领导反馈让她开始对自我进行否定,怀疑自己的选择,压力不断增强,为了减少压力,她通过拖延、逃避与项目相关的学习来回避,然而越拖延越焦虑,无形中又增加了额外的压力,最后不堪负重,选择了辞职。对最初的职业选择产生了迷茫,从对岗位的失望弥散到对整个行业的困顿,没兴趣就成了逃避压力的背锅侠。
【指导建议】
一、 认清兴趣本源,提升自我效能感
兴趣是指人们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存在的求知欲,从事这种活动能够引发精神或物质上的满足。社会认知生涯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兴趣形成主要是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自我效能”,即完成某一特定类型任务的信心,如果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觉得自己能做好,那么就会对这件事情有更强烈的兴趣;第二个要素是“结果期待”,即做完这件事情以后,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如果得到的是一个让人满意的回报,那么对这件事情的兴趣就增大。反之兴趣就会减退。
小张尽管早有职业“理想”,怀有对于教育媒体类职业的情怀,充满憧憬,但是知识技能储备不足、缺乏相关经验,无助、无能感让她倍感焦虑和压力,影响了她的“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损伤了她对教育媒体的职业兴趣,仅仅半年时间,职业“兴趣”变成了“无趣”。如果小张主动向老员工学习,努力积累经验,提高“自我效能”和调整“结果期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对自己做个客观的评估和认识,对公司的性质、岗位的要求做个全面的了解,给自己“充足电”,如专研市场营销实战案例,学习基本相关软件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磨练和自我成长,小张的职业兴趣才会更具有可持续性。
二、 调整心态、学会与压力共舞
认知心理学指出,人们对事件的情绪和反应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诠释。职场中新的项目和任务无处不在,面对没有人做过的项目,想要做好,压力自然会有的,职场人要学会承认、接纳这种现象的存在。把期待消除外在压力,更多地转移到增强内在抗压能力上。
没有抗拒、逃避的小张心情舒畅许多,意识到在工作中压力虽无处不在,但学会让压力赋能,迎接挑战,兴趣依然可以保鲜。
通过上述咨询,小张很快明白了自己困惑的症结所在,情绪从“绝望”回到“希望”。
当人们学会与压力共舞后,就会减少抗拒、逃避的情绪。心情舒畅的小张们,就可以挽起袖子,主动补充自己的短板,挑战潜力,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待挖掘的宝藏,最终在职场上让“兴趣”含苞欲放,修成正果!
(上海市虹口区就业促进中心 贺梅)【案例背景】
小张,女,25岁。硕士毕业于美国前30大学的整合营销专业。小张从小就有明确的职业方向,期望在教育媒体类公司有所成就。回国后入职一家人工智能教育公司商务助理。然而不到半年,心力憔悴的小张就辞职了。她感慨道:理想与现实差别太大。单位没有系统培训,前两个月跟着不同的人做些杂活,后来就直接给了项目。公司没有人告诉我怎么做,也没有谁做过类似的项目,担心自己做不好,压力很大,心里很抗拒,完成项目需要拓展的知识也看不进去,对需要学习的新东西根本提不起兴趣,最后,硬着头皮做完,也没有得到任何反馈。现在自己对这个行业的兴趣也没有了。
【现象分析】
张小姐的这个困惑在职场新人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职场小白顺利进入职场一般需要经历四个阶段的心理适应期:蜜月期、受挫期、低迷期和着陆期。职场新人对新工作充满憧憬,信心满满,对工作充满热情,干劲十足,会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与预期不一致,自己并不那么受到重视,或者是努力的结果未能得到认可,积极性很容易遭受打击,产生受挫心理;累积的挫败感和失落感让人后悔、迷惘,甚至想跳槽;多数人在经受了心理考验后,对工作渐渐领会,逐渐融入新的企业文化,客观看待得失,在心态上开始进入“着陆”期。
然而,像张小姐这样把兴趣作为择业首选因素的职场新人,在经过蜜月期后,面临与理想差距很大的现实时,陷入受挫、低迷期不能自拔,对工作开始拖延、逃避和放弃,未能顺利完成心理的着陆。习惯于被老师引领和肯定鼓励的小张,面对没有先例和正确答案的任务,不知所措;任务完成后没有及时收到领导反馈让她开始对自我进行否定,怀疑自己的选择,压力不断增强,为了减少压力,她通过拖延、逃避与项目相关的学习来回避,然而越拖延越焦虑,无形中又增加了额外的压力,最后不堪负重,选择了辞职。对最初的职业选择产生了迷茫,从对岗位的失望弥散到对整个行业的困顿,没兴趣就成了逃避压力的背锅侠。
【指导建议】
一、 认清兴趣本源,提升自我效能感
兴趣是指人们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存在的求知欲,从事这种活动能够引发精神或物质上的满足。社会认知生涯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兴趣形成主要是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自我效能”,即完成某一特定类型任务的信心,如果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觉得自己能做好,那么就会对这件事情有更强烈的兴趣;第二个要素是“结果期待”,即做完这件事情以后,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如果得到的是一个让人满意的回报,那么对这件事情的兴趣就增大。反之兴趣就会减退。
小张尽管早有职业“理想”,怀有对于教育媒体类职业的情怀,充满憧憬,但是知识技能储备不足、缺乏相关经验,无助、无能感让她倍感焦虑和压力,影响了她的“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损伤了她对教育媒体的职业兴趣,仅仅半年时间,职业“兴趣”变成了“无趣”。如果小张主动向老员工学习,努力积累经验,提高“自我效能”和调整“结果期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对自己做个客观的评估和认识,对公司的性质、岗位的要求做个全面的了解,给自己“充足电”,如专研市场营销实战案例,学习基本相关软件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磨练和自我成长,小张的职业兴趣才会更具有可持续性。
二、 调整心态、学会与压力共舞
认知心理学指出,人们对事件的情绪和反应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诠释。职场中新的项目和任务无处不在,面对没有人做过的项目,想要做好,压力自然会有的,职场人要学会承认、接纳这种现象的存在。把期待消除外在压力,更多地转移到增强内在抗压能力上。
没有抗拒、逃避的小张心情舒畅许多,意识到在工作中压力虽无处不在,但学会让压力赋能,迎接挑战,兴趣依然可以保鲜。
通过上述咨询,小张很快明白了自己困惑的症结所在,情绪从“绝望”回到“希望”。
当人们学会与压力共舞后,就会减少抗拒、逃避的情绪。心情舒畅的小张们,就可以挽起袖子,主动补充自己的短板,挑战潜力,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待挖掘的宝藏,最终在职场上让“兴趣”含苞欲放,修成正果!
(上海市虹口区就业促进中心 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