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们在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帮扶指导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受个人或家庭因素影响,选择放弃求职,且没有任何人生规划的95后青年失业人员。那么,如何拨开心理屏障?切合实际的做好就业准备?如何规划丰富多彩的人生呢?今天,我们就与大家分享两个真实的案例,听听专家们的建议。
案例一:小东,男,22岁,小学学历,无技能。原在外区一家饭店做勤杂工,与他人发生摩擦,被殴打后,主动辞职回家。职场的冲突令其一蹶不振,放弃再就业。通过入户走访、沟通,我们了解到,小东的母亲是智力残疾,一家人的生活来源,靠父亲一人就业和村镇的各项补贴。而小东的日常,就是在家玩手机,看科幻、悬疑小说,几乎与外界脱离联系。家人对其现状表示无奈,默认其先在家调养身体。
就业服务专员为小东发放了“就业联络卡”,便于及时沟通、联络。在接下来的定期回访中,小东经常是接通电话后,支吾不语,或选择挂断电话。有时也经常是“无人接听”状态。
案例二:小雷,男,24岁,初中学历。为了帮助小雷增加就业机会,就业服务专员建议小雷去学习一项技能,小雷表示考虑考虑,以后再说。为了让小雷通过就业自食其力,就业服务专员推荐他到附近的一家工厂做库管员,由于认知水平和家庭因素受限,终未能胜任此项工作。经入户走访了解到,小雷和父母、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年事已高,父母有智力残疾,初中毕业后,小雷就选择留在家中照顾奶奶。家庭环境的特殊性,也让小雷产生了自卑心理,表现为不愿与人交谈,头脑也较为简单。一家人的日常开销来源于父母种菜和残障补助金。
两个案例的共同点,都是95后的青年人,因为个体或家庭因素影响,处于长期待业状态,进而自卑、迷茫,自暴自弃。在此,我们为小东和小雷们提供几点建议:
一是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工作是一项特权,因为工作能带来比维持生活更多的事物。失去工作就等于失去快乐。”建议我们的小东和小雷们能够不畏过往,积极参与到求职应聘、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去接触新事物、感受新环境、结识新伙伴、学习新本领,从中不断了解自己,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勇敢地探索自己未来的目标和路径。用心经营自己,才能让年迈的父母、亲人更放心。尤其是要积极地寻求就业服务专员的帮助,用好年龄优势,珍惜和抓住身边的每一个机会和机遇。
二是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改变人生”。一方面,建议小东和小雷们,要立足当下,利用好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先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或直接报考一些简单易学的职业技能工种,比如叉车工、消防中控等。另一方面,建议着眼长远,在学历晋升方面早作打算,选取职高、技工学校类的学历提升路径,利用3至5年时间,让自己的学历跟上社会的需要,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三是采取有效的求职行动。综合考虑个人身体情况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建议小东和小雷们,考虑灵活就业形式,作为一个过渡。如兼职、小时工等非全日制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与身边就业服务专员保持联系,采集可靠可行的就业岗位。如养老家政类、治安管理类和环境保护类等不会过多强调学历的岗位工种。同时,获得更多就业补贴政策的支持,如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缓解阶段性的生活压力。(顺义区职业指导专家团成员 寇蕊 彭超 何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