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010--84661166(编辑部) 中国就业网首页
典型案例

不忽视小细节 不错过大“人才” ——招聘单位在岗位信息发布后 需讲求“即时回应”

近期,人力资源市场进入招聘旺季。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广泛发布招聘信息,包括报名参加各类型招聘会,为企业招新纳贤,输入新鲜血液。也常有用人单位找到我们的职业指导专家,寻求帮助,比如,信息发布后,为什么得不到关注?参加招聘会,总招不到适合的人选?如何提高人事部门的工作效率呢?本期,我们的专家团就为大家分享两个真实的案例。


A单位招用果蔬采购人员,应聘条件很简单,即“具备相关工作经历”。工作人员多渠道发布信息,并向招聘单位推荐了7名农学相关专业且有果蔬销售经验的求职者。招聘人员当即表示,“会尽快安排面试”。简历投递5天后,求职者电话来访,还没有接到面试通知。经工作人员回访,单位人事反馈,“因为收到的简历太多,人事经理直接筛掉了一部分人,没有通知他们面试”。当工作人员追问,“未进入面试的求职者主要是什么原因”时,招聘人员回复,“没有具体原因,综合考虑,不适合”。


B单位招用农技师,招聘要求同A单位一样,只有工作经验的要求,即“具有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发布当天,工作人员接到求职者来电“发布的联系电话无人接听;简历投递后,也没有任何回应。”经工作人员回访,该单位人事表示,“我们多渠道招聘,该岗位早已招满”。


上述两家单位都是急于招聘,也都是在年龄、学历方面没有任何条件限制,吸引了一定量符合经验要求的求职者投递简历。但两家单位在岗位信息发布后,对应聘者均没有任何“回应”,给应聘者造成了不好的求职体验,无形中破坏了企业的公众形象。对此,我们为招聘单位提供几点建议:


一是积极的互动与反馈。不要小看招聘环节,这个环节能够表现出招聘方整体人员的素质水平,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我们建议招聘单位,能够将与求职者每一次面洽的机会,视为宣传企业文化的平台,便于日后吸引更多求职者的关注与竞聘。在这里,我们尤其要提到的是积极的互动与反馈。招聘方可以借助官方的微信平台、短信平台,或单位内部渠道,即时发布和反馈招聘过程与结果。如,“入围面试人员名单或面试时间地点”、“笔试成绩公布名单”,或发布“已招满岗位明晰”等。便于提醒应聘人员留意其他岗位信息,或继续关注本单位其他招聘信息。


二是提供平等机会和平台。“综合考虑,不适合”的背后,肯定包含了对年龄、学历、经历等因素的考虑。如,有的面试官看到简历中的年龄偏大些,就单方面判断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有的面试官看到居住地偏远,就单方面认为上下班不方便。在这里,我们建议面试官,能够给出“被淘汰”的一个理由,或者给应聘者一个自主回答“能否胜任”的机会,以体现企业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也便于求职者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事实上,许多应聘者虽然年龄偏大,但身强体壮;有些应聘者居住地偏远,但自驾方便。


三是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为各用人单位储备人力资源、提供政策咨询与指导,搭建供求对接平台的主渠道。在这里,我们建议招聘方,能够在岗位信息发布后,与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保持联络,及时反馈各阶段的招聘结果,利用好官方的平台和资源,维护和树立好企业的公众形象。同时,能够及时地为我们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帮助我们不断地提高服务成效,优化供求双方的服务体验。(顺义区职业指导专家团成员 寇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