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入袭来的疫情,让职场中的一部分人失去了“稳定感”。失业后,去哪找工作?自己能做些什么?如何应聘?如何化被动为主动?今天,我们的专家团给大家分享两个真实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的主人公是小惠,女,36岁,大专学历,经济管理专业,从事过物业文员,自生完孩子后,一直从事个体经营。疫情影响,经营状况下滑,直至停业,断了经济来源。老公打零工收入不稳定,儿子正读初一,学习压力大且自律能力差,父母年迈且经常出入医院,需要陪护。为维持生计,小惠先后找了两份工作,一是幼儿园的“帮厨”,二是某公司的“安全管理”岗位。前者因为工作强度大辞职。后者因为离家远、薪资低,且岗位风险大辞职。她的择业期望是找份离家近点的工作。
通过与小惠沟通,职业指导老师发现小惠具有“热情开朗”,“做事爽快不拖拉”的性格特点,导致其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概括为两点:一是不适应职场环境。因毕业后就自营小超市,工作自由度高,人际关系简单。初入职场感到陌生且不适应。二是家庭负担较重。孩子老人都需要陪护,单位就业难。职业指导老师结合小惠的实际情况,为其推荐了五个岗位。小惠选择了其中的两个,一个是“社区工作者”,另一个是“医院收费员”。等待面试中。
第二个案例的主人公是小杨,29岁,大专学历,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后先后在市里的两家科技公司担任网络直播技术工程师和演示部经理,从学徒工到高级管理人员,一干就是8年。
疫情影响,企业因订单减少,经营困难,只发放基本生活保障。一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减去通勤和饭费,所剩无几。小杨迫于压力,最终选择了辞职。妻子一直在家待业,孩子又即将出生,小杨迫切需要找份工作维持生计。
职业指导老师结合小杨的实际,为其推荐了一份“影音合成”的兼职工作。虽然这份兼职工作与之前擅长的直播技术岗位有诸多差别,但考虑到当下生活的压力,小杨欣然接受了。一个月的时间,他利用家里简陋的设备,边学边干,获得了两千多元的收入。而小杨的敬业态度和产品质量,获得了合作单位的认可,将小杨推荐给其他兄弟单位。小杨由此接到了一份又一份的订单。边照顾家庭边工作,现在的小杨平均每月的兼职收入接近5000元。即便在小杨所在社区需要封闭式管理期间,小杨也没有因为无法外出工作而焦虑,兼职工作带来的稳定收入,让他和家人感到踏实。
列举完身边小杨的案例后,职业指导老师也为小惠们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全面客观的了解职场和岗位。包括了解择业目标的岗位职责、应聘条件、应聘环节等等。若选择“街道社区工作者”岗位,需要线上提前报名,还要进行必要的复习,笔试、面试均通过后,才能入职。此外,社区工作者的优点是离家近,但工作节奏快,岗位的专业性较强,尤其是不能确保节假日休息,能够随时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若选择“医院收费员”岗位,重点要考虑工作时间,工作会有夜班,照顾孩子和老人的问题,自身能否克服?二是多渠道获取适合自己的就业资源和信息。包括疫情期间,国家和地方出台了许多惠民惠企的政策,比如,可以申请灵活就业,缴交社会保险能享受到国家补贴,其间可以选择到肯德基等快餐店做小时工;还可以网上申领失业金、生活性补助金;同时,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都搭建了线上服务平台,通过手机,关注“顺e就业”、“百姓就业”等微信公众号,就可以享受到“线上招聘会”、“直播带岗”、“名师预约”等等,寻找与自己求职目标相符合的岗位。如果在机场等经济开发区实现就业,户籍地属于欠发达地区的,还可以申领通勤补贴。如果还是感觉个体经营更适合自己的话,还可以参加创业培训,掌握更多的创业本领,包括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等,增加二次创业的成功几率。
总之,实现就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当临时突发事件不期而遇的时候,更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需要充分的准备和理性面对,无论选择培训、或兼职、或就业、或创业,只要脚踏实地,持续充电,适应环境,就不会影响到阳光的心情。(顺义区职业指导专家团成员 寇蕊 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