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分流安置人员(简称分流人员)是指那些因经济结构调整、企业改制等原因形成短期失业状态,且仍然有就业愿望的人们。他们受传统观念、心理压力、择业方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就业难。今天,我们的职业指导专家们就与大家分享两个日常接待中的真实案例。
第一位主人公是“分流职工”小杨。小杨35岁,中专学历,电子技术专业。毕业后,一直在某食品公司的车间岗位工作。因企业外迁,他转为失业状态。有了这次“被离职”经历后,小杨决定不再考虑车间岗位,一是不稳定,二是年龄越来越大,“白夜倒班”的状态,令他力不从心。结合小杨实际,职业指导老师建议他先参加近期的招聘会,了解一下目前的就业形势及招聘需求。可小杨明确表示,自己要先去参加电工培训,考完电工证,找一份稳定的、越老越吃香的电工岗位。从培训报名,到学习、考试、取证,等待岗位……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的时间。
第二位主人公是“裁减员工”小梅。小梅43岁,大专学历。曾任某公司的行政经理,由于企业内部结构调整,被辞退。小梅家里还有70多岁的母亲要照顾,因此想找一份离家近的行政类工作。初次沟通后,了解到小梅的尴尬处境。小梅的年龄正处于4050阶段,行政类岗位大多要求35岁以下,以往的学历、经历也不足以支持她找到一份同岗位的工作。目前,招用4050人员岗位多数为家政服务类,但小梅不愿意应聘此类基础性岗位。
这两个案例的主人公,都曾经有一份看似稳定的工作,目前都处于被动离职,在家待业的状态。前者坚持“非电工”不去,后者拒绝应聘基础性服务岗位。
在此我们的职业指导老师建议小杨和小梅们:一是要避免认知偏差。一方面,绝大多数人,无论是车间工人、管理者还是技术专员,无论多么优秀,都不可能在同一个单位的同一个岗位上干到退休。变化才是常态,要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另一方面,内心焦虑不安的人,往往体现的是自身内在资源的不足。顺利考取了电工证书,不代表就能顺利的在电工岗位就业。是否有实操经历?职业技能是否扎实?是否具有与单位荣辱与共的职业素养?是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科学的规划?这些才是确保个体职业稳定的关键。
二是要掌握持续丰富内在资源的方法。要葆有开放、接纳,与时俱进的心态。如,在职期间,正确理解和把握单位提供的技能提升培训,或研修、轮岗(转岗)的机会,挖掘职业潜力,提升学历、能力。若单位没有或已错过上述机会和平台,可积极关注行业协会的活动,积极参与行业内部的项目合作,有意识在合作过程中出谋划策,勇担重任,把自己修练成为“多面手”,拓宽职业纬度,提高职业敏感度。
三是要扩大自己的择业范围。一方面,积极参加招聘会,了解当前热招的岗位工种,以及各岗位的晋升路径,拓宽视野和出路。另一方面,主动预约职业指导专家,利用科学的测评工具,找到职业兴趣,盘点自身的就创业资源,合理定位职业方向和路径。若个人和家庭存在残疾、疾病、生活等实际困难,可就近就地联系就业服务专员,获悉最新的就业政策和“一对一”的就业援助。
(顺义区职业指导专家团成员 寇蕊 李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