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范围广,一直以来利用传统媒体传播的就业服务,已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公共就业服务高效、快捷、精准、精细和个性化的要求。从近年的情况看,相对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覆盖面更大,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泛,信息容量更大等特点,推广新媒体在公共就业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势在必行。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通过不断探索、实践,迈出了新媒体时代公共就业服务的第一步,提升了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优惠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提高就业服务能力是街道社保所的工作重点之一,以应对新媒体时代公共就业服务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要求。
传统公共就业服务受众群体相对单一
公共就业服务是政府组织建立的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公共服务制度。公共就业服务一直以来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布就业服务信息,与新媒体传播途径相比,信息为单向传播,受众群体比较单一,时效性较差。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传播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目前新媒体的主要形式有:门户网站、QQ、博客、微博、微信等等。
普遍认为,截至2016年末,中国移动互联网使用人数接近8亿。从2009年微博出现,到2016年年末共有用户3.13亿。2011年微信正式上线运行,到2016年年末,共有用户7.68亿。随着QQ、微博、博客、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实现了人人都是新闻记者的深刻转变。在人们的生活、社交等领域,新媒体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微”时代就业招聘赢得年轻人青睐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从传播的途径看,新媒体更能引起人们广泛的欢迎和传播。以微博和微信为例,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分享身边发生的新鲜事物或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随时关注和发送微博、微信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新媒体具有无可替代的便捷性和及时性。随着4G网络和Web2.0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企业和个人,只要有平板电脑、手机、台式电脑等传播介质,都可以分享新媒体的相关信息,传播效果更加丰富和明显化。企业运用新媒体可以创造品牌的价值,增强盈利能力。同样对于公共就业服务,可以实施点对点的信息传播,从而扩大服务信息的覆盖面,提高信息传播的精准度。
公共就业服务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工作之一,新媒体的发展必将对公共就业服务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传播的时代,职业指导和招聘的方式都将有所变化。
职业指导方式的改变。职业指导从以往的集体座谈、个人座谈、授课、跟踪服务等方法,升级为“微”时代的职业指导。如今职业指导存在两大不利因素:一是工作场地不足,服务对象参差不齐;二是职业指导力量不足,不能很好地开展职业指导。要突破这两个不利因素,就必须全力升级为新媒体职业指导,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的技术手段和指导方式使职业指导个性化、多元化和实时地互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相比于传统服务方式,新媒体具有独特的优势。
招聘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招聘方式,往往是以举办招聘会为主,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布岗位信息和通知,用人单位往往要支付场地费、信息发布费等相关费用,造成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此外,时效性差、覆盖范围窄等问题也使传统招聘方式颇具局限性。
利用新媒体进行招聘则具有明显优势。首先,信息方便快捷。现在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以招聘网站、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对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来说,更方便、快捷和高效,极大地满足了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需求。
其次,避免单向招聘。在传统招聘中,企业通过传统媒体的方式单向发布信息,造成信息不对称,没有互动性,增加了求职者和招聘单位的负担,而互动性正是新媒体的明显特征之一。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和求职者有明显的互动环节。主要体现在招聘企业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直接与求职者联系,回复求职者的疑问,使招聘信息能够有效、准确地传达。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可同求职者在网上直接一对一地互动,双方增进了解,使企业更真实地了解求职者的情况,降低了求职简历“注水”的概率。
最后,符合新生代的习惯。新成长起来的90后,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信息的快速、有效、便捷的服务需求非常强烈。近年来,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快速性、内容的丰富性,吸引了大批忠实粉丝。很多人已经习惯通过浏览网上信息、发布个人简历找寻新的工作岗位。(作者:宋扬 张巾帼 冯杰 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社保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