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010--84661166(编辑部) 中国就业网首页
典型案例

真诚就业指导 践行精准扶贫

近年来,山东省济南市和重庆市武隆区两地人社部门积极开展劳务扶贫协作工作,帮助武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018年10月下旬,52名武隆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来济成功安置就业,迈上脱贫致富之路。其中18名同志选择在济南某食品公司工作,月收入5000元以上,相对理想。但令人遗憾的是,11月16日,唐玉友、冉正位、罗小兰等8位同志几乎同时提出辞职,要求与单位结算工资,返回武隆家乡,放弃异地务工脱贫致富之路,态度非常坚决。拟离职人员所在企业及武隆人社部门积极协调,做稳定工作,未取得效果。

我们获悉此突发事件后,当即意识到问题涉及人员数量较大,时间非常集中,如果处理不当,势必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会直接影响这8名同志自身及家庭的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其他武隆在济务工人员的不稳定,不利于东西部劳务扶贫协作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我们迅速开展调查了解,分析8位同志要求离职的原因,从个人生活、工作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梳理,争取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综合分析他们辞职的原因,一是生活上不适应北方的环境。重庆武隆属于南方,空气湿度较大,山东济南地处北方,空气较为干燥,身体确实一时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二是饮食习惯存在差异。济南地区以面食为主,但重庆地区饮食以米饭为主,喜辛辣,口味较重;三是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据悉,该食品公司烤制车间温度高达50度,化冻车间温度低至零下40度,温差很大,工作期间需要在不同的工作场所频繁转换,身体适应不了,容易生病;四是公司的人文关怀不到位。由于该公司招聘负责人在武隆来济务工人员入公司不久生病住院,公司其他同志不熟悉情况,对武隆在济务工人员的诉求,不能及时回应,或者回应较为生硬,导致8位同志一时难以接受;五是个别同志的情绪煽动。为便于掌握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在济务工人员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武隆来济务工人员这个小群体中设立了3位联络人,唐玉友就是其中的一位,该同志曾经在南方城市打过工,头脑较为灵活,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宣传能力,大家也愿意听他的建议和意见。由于他把对环境的不适应和公司的不满意夸大,并在部分遇到困难的同志面前宣传,造成8名员工和公司的情绪对立,相互不能包容,以致提出辞职。在厘清主要原因后,我和我的同事李文杰同志当天下午即赶到该食品公司,直接与拟离职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开展职业指导。

考虑到8名同志同时辞职,相互之间可能已经通气商量,有抱团辞职的迹象,为逐个突破,化解对立情绪,避免集体对抗现象的发生,我们采取“多对一”的职业指导方式,即我和李文杰同志分别与每位同志单独谈话,了解每个人的想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在谈话过程中,我们先听离职人员自己说,了解他们各自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想法。对于个别不善言谈的同志,我们主动关心提问,引导他们说出切实感受。经了解,8名同志中,只有2名同志考虑过辞职以后的打算,且想法并不成熟。与我们初步分析的情况一致,多数同志还是因为生活工作不适应,加之刚入职,业务不熟练,难免有时挨批评,工作不顺心又无处倾诉,情绪低落之下盲目辞职。

综合了解到的信息,我们运用情感共鸣法,对大家在异乡就业的困难表示深刻的理解,同时表示人社部门将加大协调和帮扶力度,尽最大努力帮助大家克服困难,适应新生活;践行政府扶贫政策,提高大家收入水平,为大家建设美好幸福生活贡献力量。

同时,我们运用就业指导经验,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们进行思想疏导,帮他们算好经济账,理清就业思路,谨慎决策:

企业招聘条件的分析。本次来济务工人员,最小的18岁,最大的53岁,42岁以上的占70%,文化水平以小学文化为主,还有几位同志是文盲,普遍缺乏专业技能,在武隆已属就业困难人员。且个别同志身体有残疾,基本无劳动能力,就业更加困难。为帮助他们就业,早日脱贫,济南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最大限度放宽招聘条件,招聘条件一降再降,几乎为零门槛,即只要愿意来,企业就可以接收。同时提高福利待遇,免费提供食宿,同时配备被褥、洗漱、暖瓶等基本生活用品,明显优于企业原有员工的福利,也因此引起企业部分老员工心理的失衡。

薪资收入水平分析。武隆来济务工人员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在企业的工资收入,二是政府给予的补贴收入。本次安置武隆贫困人口的用工企业承诺,对武隆来济务工人员给予特殊薪资待遇,月工资不少于4000元,加上政府补贴,武隆在济务工人员月收入均超过5000元。这个收入水平比在武隆当地就业高出2000元左右,比济南本地务工人员高出1000元。与此同时,人社部门、用工企业几乎全部承担了基本的生活费用,且武隆人社部门每年能为在济务工人员报销一次往返交通费,上述政策将个人必要的支出降到了最低。综合来看,来济务工的收入水平具有明显优势。

工作环境分析。拟离职的同志中,少数人有外出务工经历,主要是通过劳务公司派遣到建筑工地,从事搬运、搅拌、施工等高强度体力劳动。工作时间不规律,且日平均工作时间达到12小时左右。室外工作,风吹日晒,饮食作息也无保障。相比之下,目前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好。

后勤保障方面。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异地转移就业由政府部门组织实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安置就业,政府可以在外出务工出行、劳动关系保护等方面提供帮助。本次来济就业由人社部门统一组织,租用大巴直接送至目的地,途中餐饮费用均由政府出资。且在务工人员到济后,积极协调做好与企业的衔接,把每一名务工人员安置到对口企业,并要求企业对武隆来济务工人员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关心。人社部门由专人负责定期走访慰问在济务工人员,及时了解他们生活、工作情况,帮助解决困难,更不会存在拖欠工资问题。

我们向拟离职人员充分宣讲了国家扶贫政策,帮助他们认识到相关政策是他们脱贫的重要保障。通过我们全面的分析解剖,拟离职同志意识到辞职的决定较为草率,8名同志全部同意继续留在济南工作,但考虑到其与所在食品公司的关系已激化,8位同志提出请人社部门帮助调换新的单位。

10月17日,通过人社部门的协调,6名同志安置到山东小鸭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就业,1名同志安置到中闻集团山东印务中心工作,另1名同志因身体不太好,劳动能力较差,被安置到山东新闻大厦就业,享受公益岗待遇。目前,据所在用人单位反映,8位同志情绪比较稳定,工作吃苦耐劳,表现普遍不错。

面对多人同时辞职突发事件,济南人社部门积极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根据帮扶对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方案,迅速行动,有效化解了务工人员非理性辞职的难题,切实践行了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精神。(作者:李允松 山东省济南市劳动就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