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010--84661166(编辑部) 中国就业网首页
典型案例

“盲”就业和“漫”就业

案例背景:

案例一:郑女士是一名澳洲TOP5大学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回国发展。一开始在基金公司上班,但迟迟没有考取基金从业资格,无法再继续从事相关工作。由于本科学的是会计专业,郑女士尝试过应聘财务会计类的岗位,却又因为没有在国内考取会计证且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处处碰壁。后从证券公司实习生开始做起,面临转正时又因为当初郑女士的本科学历并非名校被拒。迟迟没有收到心仪OFFER的郑女士在家人的支持下和朋友合开了健身房,但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在维持了两年多的时间后也关门歇业了。如今的郑女士非常迷茫,自己只是想找一份月薪6000元以上的工作怎么就这么难呢?好的工作有职业资格门槛,进不去。薪资和要求低的工作,郑女士又不甘心,企业也会觉得其太过“优秀”恐不稳定而拒绝。

案例二:小张同学是一名高校应届生。家庭条件不错,父母在就业方面也未给予压力,他也想学以致用,挑个“好”的。在毕业季,小张求职的准备工作起步比其他同学晚,应聘了数次后感觉求职比想象中难,他就停了下来。毕业后,小张随意报了门培训,美其名曰加强专业技能,但业余时间却大多在IPAD和玩乐中度过。这样的日子转眼就是一年。一年后,他忽然发现自己和应届生比,多了一年空窗期;和往届生比,又缺乏工作经验。虽然考了个证书,对求职的帮助却微乎其微。总之,应聘更难了。这样又过了两年,父母开始着急,家庭的压力也接踵而来。觉得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的小张来到职介所寻求帮助。

专家建议:

郑女士择业时的盲目跟风和小张同学就业时的漫不经心在当今社会中较为普遍。关于毕业后先就业还是先择业这个问题,整个社会也是热议不断。盲目就业,难免如郑女士般每况愈下;慢慢择业?一不小心就成了“漫就业”。来自家庭和社会压力姑且不论,失业时间长了自身状态影响也颇大。一年以后和新一届毕业生竞争,优势更是荡然无存。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就业还是择业,而在于职业准备是否充分。职业准备期自然是越早越好,高校生最好在毕业前一年就能对职业有所规划。如此,可利用学生最后一个暑假寻找合适的社会实践机会,进行职业尝试。这里我们尤其强调要先制订规划,因为缺乏目标管理的行为往往如无头苍蝇般缺乏效率。郑女士和小张同学就是如此,前者毕业后多次进行职业尝试本没错,但问题就在于她仅有一个模糊的“方向”,缺乏清晰目标,对自身和市场都缺少准确的评估;后者目标清晰,但执行力差,求职准备动作缓慢,其漫不经心的本质其实是数次失败后的逃避。我们知道,目标清晰,行动积极,失败后的教训更容易转化为经验,跌倒后爬起来效率往往更高;目标模糊,行为随意,失败后的教训更容易变成挫折感,跌倒后爬起来往往惘然失措,甚至爬不起来。这就像做生意,目标明晰的人“试错”后找到了正确的投资方向,从此一本万利;而缺乏目标的人“试错”后依然茫无头绪,白白损失时间成本,最后血本无归。

对于郑女士和小张同学,虽然问题不同,但指导师给予的建议却大同小异。

首先,根据目前情况积极参加招聘会。我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招聘会上企业较多,得到的面试机会也较多。同时,在面试沟通过程中,对企业和职业的真正需求也能有所了解。甚至有时并不需要亲自上场,仅仅旁观片刻即可了解职业需求,从而衡量自身优劣势,明确下一步努力方向。

其次,综合市场和自身情况调整应聘策略。在参加招聘会搜集了足够的信息后,对自身现状和市场需求有了清醒的认识,有助于调整原来的规划和应聘策略。对于薪资有要求的郑女士,我们建议她从知名外企的“管理培训生”做起,虽然薪资起步不高,但前景广阔,尤其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考取必要的证书;而对于希望专业对口的小张同学,我们建议他利用专业优势应聘门槛较低的客服,积累经验后伺机转销售或进修专业知识转技术人员,还有时间和机会进一步选择。

最后,寻找实习或培训机会提升综合素质,让自己变得更“职业”。对于应届生,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无疑是极好的。同时,参加拓展培训,对适应职场,理解什么是“非专业要素”也能有所帮助。此外,上海的“职业见习”计划对已毕业但未就业学生了解职场,了解职业也提供了机会。

经过帮助,郑女士和小张同学都顺利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结束语:

就业的“忙”和“慢”只是表象,因为就业速度与质量并无关联。所以,只要目标明晰,行为积极,无论“忙”还是“慢”都不重要。可是当前大多数人的“忙”和“慢”只是职业规划产生问题的两种不同表现。前者因为缺乏规划,表现为“浮躁”,从“忙”变成了“盲”;后者因为缺乏规划执行力,表现为“消极”,由“慢”变成了“漫”。真正快得有目标,慢得有节奏的人凤毛麟角。

经常听学生问:老师,您觉得职业规划什么时候做好?我的回答是越早越好。越早规划,越早“试错”,职业准备越充分。经笔者改过简历的大三学生,无论一开始的竞聘思路有多少问题,简历写得多稚嫩,毕业后全部找到理想工作。因为他们比同龄人超前思考一点点,又利用假期比同龄人早接触社会一点点,于是毕业时找工作处处领先了一点点。这里一点点,那里一点点,最后忽然发现竟然领先了一大截!学生时“试错”,代价相对较小。工作后“试错”,成本相对较高,若不注意反省总结,就容易如郑女士般陷入窘境。而若是像小张那样连“试错”勇气都缺乏,往往就会向“啃老族”发展。

在指导中郑女士曾问我,她已经30岁了,职业规划会不会太晚。我告诉她,职业规划永远都不会晚。因为如果不规划,情况将更糟糕。(作者:孙炯 上海市普陀区就业促进中心)